正文 第53章 ·1972年:最後的冰期 (2)(2 / 3)

1974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稱“在政治思想戰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是長期的、曲折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從此,一場名為“批林批孔”的政治運動拉開了序幕,江青稱之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它以批孔子和林彪為主題,延伸為批“周公”和“宰相儒”,矛頭實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病纏身的周恩來。過去一年裏的經濟投資及對外合作活動,都被指責為“洋奴主義”。

當時被拿來大做文章的是“蝸牛事件”、“更新輪事件”和“風慶輪事件”。

1973年11月,為了引進一條彩色顯像管生產線,第四機械部的12個專家組團到美國康寧公司考察。就在即將登機回國的機場上,一位康寧公司的雇員扛來一個箱子,取出一個個包裝得很好看的硬盒子,分送給中國的客人。專家們打開一看,是每人一個玻璃蝸牛,根據盒內的說明,售價每個55美元。

到“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後,有人便寫信告狀,說代表團在美考察時,康寧公司為了諷刺挖苦中國的“爬行主義”,送給代表團每人一個蝸牛。江青大喜,以為抓住了一個好典型,她親自趕到四機部發難,說:“那個蝸牛在哪裏?拿來給我看,中央要它做展覽。”她還指示外交部向美國駐華聯絡處發照會提抗議,把蝸牛送回去,“對美帝國主義的挑釁堅決回擊”。

四機部趕緊向美方去電質詢,得到的回複是:“康寧公司沒有任何諷刺挖苦的意思,目的隻是想討好中國人,希望中國買他們的技術,蝸牛隻是聖誕節的一種傳統禮品,沒有爬行的概念,蝸牛代表吉祥,美國還有歌頌蝸牛的詩歌。”這樣的解釋當然不被接受,彩管生產線的引進被勒令中止,一直到五年後的1979年才得以恢複。

在緊張的氛圍中,各部委紛紛清查所收到的各種外國禮物,其中又查出日本人送的烏龜和黃牛,前者被認定是一種“赤裸裸的汙辱”,後者則是在暗諷中國“老牛拉破車”。

所謂的“更新輪事件”和“風慶輪事件”互相關聯,而且同樣荒唐。

我國造船能力長期嚴重不足,自造船舶隻能滿足1/10的需要,周恩來主張造船和買船並舉,並在1973年動用外彙購買了一批外輪。

“更新輪”是上海海運局向西方國家購進的萬噸輪,原本是一艘可載客270人、裝貨8 000噸的“郵船”。張春橋等人把它定為“崇洋媚外、投降賣國的典型”,在報章上大肆批判,說它的“每一塊鐵板上都散發著資產階級的臭氣”。這艘郵船被停泊在黃浦江上,當做“展品”供人們參觀和控訴批鬥。

為了與引進的“更新輪”形成對比效應,張春橋等人又挖出了“風慶輪”典型。

風慶輪是上海江南造船廠於1973年建造成的一艘萬噸輪。交通部所屬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買下該輪後認為,它的主機性能不適於遠洋航行,隻適合在近海航行。“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後,江南造船廠的造反工人和風慶輪海員貼出大字報《遠洋公司還是崇洋公司》,指責交通部的鑒定崇洋媚外,看不起中國工人,強烈要求風慶輪遠航。交通部被迫同意風慶輪遠航羅馬尼亞。

張春橋等人抓住這個事情大做文章。

風慶輪在遠航途中,主機不斷發生故障,險情頻出,相關實情被刻意隱瞞。1974年的9月底,風慶輪終於“勝利”歸來,上海的《解放日報》馬上刊文《乘風破浪勝利前進——從風慶輪首航遠洋歸來讚自力更生方針的偉大勝利》,將造船與買船對立起來,認定“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是一種“洋奴哲學”,是一條賣國主義路線,“風慶輪不是一條船的問題。風慶輪的遠航是整個政治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造船的鬥爭和整個路線鬥爭是緊密聯係的”。江青更是公開致信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分激烈地認為:“看了有關風慶輪的報道後,引起我滿腔的無產階級義憤。試問,交通部是不是毛主席、黨中央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部?國務院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關,但是交通部卻有少數人崇洋媚外,讓買辦資產階級思想的人專了我們的政……這種洋奴思想爬行哲學,不向它鬥爭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