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1972年:最後的冰期 (2)(3 / 3)

從10月到11月間,圍繞“風慶輪事件”,江青等人舉辦了上百場報告會,發動20多萬人上風慶輪參觀,還組織《歌唱風慶輪》的專場歌詠大會。在10月17日晚上的政治局會議上,江青、張春橋借“風慶輪事件”向周恩來、鄧小平等發難,逼迫中央政治局成員當場表態。鄧小平忍無可忍,憤然離開會場,張春橋在他身後嘲笑說:“早就知道你要跳出來,果然跳出來了!”

為了鼓動基層再次“造反”,江青等人還提出“不為錯誤路線生產”、“寧長社會主義的草,不栽資本主義的苗”等。這些口號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反智”傾向。在這期間,最極端的事情是,他們還推出了一個“白卷英雄”的典型人物。

在1973年前後,經周恩來等人的提議,多年停止招生的大學開始以政治推薦和書麵考試的方式重新招收學生,其中最積極的就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他們被統稱為“工農兵學員”。這一年8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報道《一份發人深省的答卷》,講述了這麼一件新鮮事:這一年6月底,遼寧省興城縣白塔公社棗山大隊第四生產隊隊長、下鄉知識青年張鐵生參加大學招生考試,在物理化學的考卷上,他沒有做出一道題目,交了白卷,同時,他卻在試卷的背麵寫了一篇600多字的“致領導信”。他寫道,“對於那些多年來不務正業、逍遙浪蕩的書呆子們,我是不服氣的,而且有著極大的反感,考試被他們這群大學迷給壟斷了,在這夏鋤生產的當務之急,我不忍心放棄生產而不顧,為著自己鑽到小屋子裏麵去,那是過於利己了吧。如果那樣,將受到自己與貧下中農的革命事業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譴責。”

張鐵生被認為是反對教育戰線“資產階級腐朽路線”的時代典範,是一個具有路線鬥爭覺悟的反潮流英雄,各地紛紛提出“不做分數的奴隸”、“分數麵前人人平等不能重演”、“智育第一害死人”,這股反知識、反理性的政治思潮讓剛剛有點恢複的教育秩序再次大亂。

在極左路線的種種幹擾下,虛弱不堪的宏觀經濟再受衝擊,1974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僅比上一年增長1.4%,大部分工業產品產量沒有完成計劃,財政收入再度出現赤字。

極左集團在城市裏反對國際合作,在農村,則再次掀起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

自從“文革”開始後,中央三令五申嚴厲禁止任何私人的自由買賣活動,人民公社定期檢查農民的自留地和私人喂養的家禽,看看是否偷偷擴大了麵積或超過了公家規定的頭數。把自養的家禽偷偷拿到市場上出售是一種投機倒把的行為,將受到嚴厲的懲治。可是,正如安東尼奧尼在河南林縣偶爾發現的,到70年代中期,發生在農村的自由集貿活動已經呈半公開化的狀態,而在極左的人看來,這些正是應該堅決割掉的資本主義的“小尾巴”。

1974年,已經當上國務院副總理的原大寨村支部書記陳永貴到福建省晉江市視察,在一個叫石獅的小漁鎮裏,他看到了讓他大吃一驚的景象:光天化日之下,在當地的農貿市場,一群仿佛是從地下冒出來的小商小販亂糟糟地擠作一團,人們在各種各樣的攤點前興奮地交談著,彼此討價還價。據當地幹部統計,當時在石獅鎮有上千名個體商販在街頭擺攤設點,其中絕大多數是無照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