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1972年:最後的冰期 (3)(3 / 3)

1973年10月,中東地區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爆發戰爭,後者為了反對美國支持以色列,集體提高原油價格並威脅停止對美國供油,從而直接引爆了全球性石油危機,這也是人類經濟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國際市場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猛漲到12美元,僅提價一項使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億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 100億美元。

石油價格暴漲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日後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物價攀升,經濟蕭條,失業率大幅提升,美國的工業生產因此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在西方經濟史上,這場危機意味著戰後統治政商界長達30年之久的凱恩斯主義的階段性終結,因為,事實與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理論發生了矛盾:通貨膨脹不可能與大規模失業同時發生。各國政府意識到了財政限製及控製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性。這一共識的逐漸形成,直接導致了幾年後信奉自由市場的“裏根-撒切爾”主義的誕生。

在這場危機中,還伴生出了另外一個景象:石油資源豐富的社會主義蘇聯成了意外的獲益者。據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年代》中記述,從70年代初期到1980年,蘇聯向西方國家大量出口石油,其比例從占出口總額的18%猛增到32%。“黑色黃金”所帶來的滾滾財富讓早已陷入困境、被顧準診斷為“不治之症”的計劃經濟體製突然找到了一個碩大的“救生圈”。如霍氏所分析,“從此,蘇聯政府根本放棄了任何認真的嚐試,以挽回顯然正在走下坡的經濟,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小麥喂飽百姓,比在自家努力下解決農業生產問題容易多了”。也就是從此開始,腰包滿滿的蘇聯與美國展開了長達15年之久的軍備競賽,直至1990年蘇聯解體。日後來看,當改革被放棄的時候,石油變成了一個“詛咒”。

對中國而言,這場石油危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能源價格上揚的壓迫下,發達國家開始產業升級,並謀求更大規模的全球化貿易,經濟的實際利益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分歧。一直被排斥和“遺忘”的中國顯然成了一塊最誘人的處女市場。這種勢能的出現,為正在艱難地打開國門的中國,創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發展空間。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在1973年啟動的大規模設備引進工程事實上正順應了這一潮流。

在決定性的時刻到來之前,中國還將經曆一段難熬的歲月。

進入1975年之後,周恩來病重住院,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與江青等人的鬥爭日趨白熱化。鄧小平多次表達了破釜沉舟的決心,他說:“老幹部要橫下一條心,拚老命,‘敢’字當頭,不怕,無非是第二次再被打倒,不要怕第二次被打倒,把工作做好了,打倒了也不要緊,也是個貢獻。”後來在1982年,他回顧說:“說到改革,其實在1974年到1975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1975年我主持中央常務工作,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首先是恢複生產秩序。不久,我又被‘四人幫’打倒了。”從數據上看,盡管受到很大的幹擾,不過在鄧小平等人的整頓政策下,國民經濟又出現了反彈,1975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11.9%,是十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1975年12月,江青、張春橋等人發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再次把鄧小平打倒。

這時,國家飄搖,局勢動蕩,中國走到了一個無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