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1976年:轉折的前夜 (1)(1 / 3)

團泊窪,團泊窪,你真的這樣靜靜的嗎?

全世界都在喧騰,哪裏沒有雷霆怒吼,風雲變化!

—— 郭小川 :《團泊窪的秋天》,1976年

1976年,從一開始就被證明是一個絕不平凡的年份。

在這一年,中國三位最重要的政治家相繼去世。1月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逝世;7月6日,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逝世;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逝世。時年55歲、當過毛澤東的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縣委書記的華國鋒被指定為接班人。

3月下旬至清明期間,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群眾自發悼念周恩來的行動。民眾對極左路線的憤懣在這裏得到了極大的宣泄,一首匿名詩歌迅速風靡全國:“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英傑,揚眉劍出鞘。”詩句犀利,直指反周的江青、張春橋等人。還有人在天安門觀禮台上掛了一條很有點幽默感的橫幅:“要深入批鄧:小平同誌,你拿那麼高的工資,不出來工作不行咧!”這場群眾行動被定性為“天安門反革命事件”,鄧小平成“幕後主使”,他因此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以觀後效。

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裏氏7.8級強烈地震,唐山城全毀,餘震波及北京、天津,累計死亡24.2萬人,重傷16.4萬人,全球震驚。

10月6日,華國鋒與葉劍英等軍隊老帥配合,對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和姚文元四人實行隔離審查,他們被稱為“四人幫”。對這個極左集團的全麵清算,是共和國曆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國家發展戰略出現重大轉折的標誌。

受到自然災害及政治波動的影響,1976年的工農業總產值隻比上年增長了1.7%,遠遠低於計劃要求的7%~7.5%,國家財政收入也出現了29.6億元的赤字。在國家投資拉動為主要手段的計劃經濟體製下,政治鬥爭是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從1965年到1976年,中國共出現四次經濟高峰,分別是1965年、1970年、1973年和1975年,此外出現了四次低穀,分別是1967年、1972年、1974年和1976年。但這一時期,由於價格受到嚴格控製,宏觀變動竟與通貨膨脹無關,這與1978年之後的情況大不相同。

從這一年的報章來看,輿論一直在不停地聲討鄧小平的經濟政策。

1976年6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有一篇《靠“責任製”還是靠覺悟?》的文章,它的署名者是“上海市求新造船廠銅工彎管組”。文內寫道:黨內最大的不肯悔改的走資派鄧小平,授意炮製的《條例》大肆鼓吹所謂“責任製”,胡說什麼“規章製度關鍵是一個責任製”。這種不講路線、不講共產主義風格的“責任製”,到底是個什麼貨色,我們廣大造船工人心裏最清楚。

文章說,“崗位責任製”對廣大群眾實行管、卡、壓,什麼車、鉗、刨、銑各有專職,電焊、漆工不許亂來,每人都要“安守本分”;部門、工種之間不得越雷池一步,如有任何的“越軌”行為,就要扣工資,給處分。這種“責任製”死死地束縛了我們工人的手腳,扼殺了我們工人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其罪惡目的就是要取消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誘騙工人埋頭生產,不問無產階級政治,聽任他們推行修正主義路線,複辟資本主義。

從8月13日到10月6日,僅《人民日報》就發表“批鄧”文章總計110篇。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批判組編寫的三本“批鄧”小冊子發行了上千萬冊。鄧小平、陳雲等人在過去兩年多裏推行的開放和整頓政策幾乎被全部推翻了。

鄧小平的再度複出是在1977年7月。因葉劍英元帥等人的堅持,在中共第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當選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在8月12日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通過決議宣布,持續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正式結束。

在1976~1977年間,計劃經濟的弊端已經完全地呈現出來,人們徹底厭倦了一場接一場的、永無盡頭卻沒有任何實惠的政治運動。據胡鞍鋼的統計,從1949年到1976年,中國開展各種大、小政治運動多達67次,平均每年2.5次,往往一個運動尚未結束,下一個就接踵而至。在“四人幫”被清除之後,華國鋒仍然大搞政治運動和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對這一方針的揚棄,將經曆一場著名的大討論,在1978年底才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