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內放開”,不是說可以放手不管,而是說怎樣更好地形成內外資平等競爭的環境,怎樣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怎樣更顯著地提高辦事效率,等等。去年11月,我和中石油、中糧、中建、工商銀行等幾家國企負責人隨溫總理赴莫斯科,參加中國俄羅斯年閉幕式活動。路上,寧高寧總裁感歎,他們9個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的老總,收入比不上一個南存輝。國資委的一位領導問我,大型國企負責人年薪100萬高不高?我說,不高,太少了!我們的標杆企業如果是優秀的跨國公司,要與他們在全球範圍內競爭的話,如果機製不活,不與國際接軌,我們就很難招到並留住國際一流人才,沒有國際一流人才,我們又怎樣去發展先進製造業呢?事實上,不僅是國企遇到了被捆得過死的情況,我們民企也有不幸的遭遇。
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對外開放的最終目的不是對外資開放,而是形成戰略機製,一邊學習一邊提升,通過市場換技術,促進國內企業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更好地走出去。走出去才是開放的根本意義。
但是,我們現在民營企業麵臨很多政策的障礙,沒有享受到與外資和國有企業同等的待遇,比如資金、長期貸款等,我們與外企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公平競爭。試想,假如國內的企業沒有競爭力、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沒有政府的支持、沒有國際化的能力,怎麼走得出去呢?
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抱怨聲中止步不前。在“成長”與“成熟”
之間,夢想是一種催化劑,是一種推動力。德國有一家世界頂級的百年老店,它的產品質量、技術水平是非常高的,當然價格也很高。老板走時把產業留給兩個女兒,可兩個女兒沒有夢想,不感興趣,慢慢從家族裏退出來了,專門請人來幹。大約是七八年前,做不下去了,她們要把這個企業賣掉,我們就去買。
但那時候她們根本看不起我們,結果賣給了歐洲的兩家基金公司。經過兩三年的運作之後,他們賺錢了想再次脫手,我們準備了20億美金又去談判,結果仍是無功而返。後來,這家企業在蘇州工廠的一個經理來我們公司應聘。這個人技術出身,在蘇州待了19年,在這家企業當了9年經理。我跟他說,一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靠什麼?首先是品質,第二靠技術,第三是成本,第四靠服務。你們公司的產品品質絕對沒問題,技術也不成問題,但你們的成本高,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你們的服務也跟不上,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是你們的路越走越窄,最後不得不賣給別人的原因。
我還跟他說,一個企業能夠從成長走向成熟,必須要有夢想,有夢想才有激情,才有責任感去驅使你不斷努力,你才會有執行力、有組織力、有創造力,你才會鍥而不舍地朝著這個夢想而奮鬥。
在成長中走向成熟,關鍵是一個“走”字。走得穩不穩,走得好不好,走得快不快,這不僅是考驗你的腳力,測量你的眼力,更拷問你的能力。對此,我歸納了一句話,就是“聽中央的、看歐美的、幹自己的”。
作為一家製造業的企業,目前我們怎樣“聽中央的、看歐美的、幹自己的”呢?5月24日,我有幸應邀參加上海企業家谘詢會,我向俞正聲書記、韓正市長彙報說,我們正在推進四個轉型:
一是由製造商向係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
六年前,我們第一次參加漢諾威國際博覽會,施耐德、ABB、西門子等一批國際頂尖企業也都參加了。當時他們把產品一個個掛在展板上,我們也是把產品一個個掛上去,產品和展廳都大同小異。在這六年中,他們研發了很多新技術,我們讓經理去參觀、學習。大概在三四年前,國貿部一位負責人向我提出來,她說,我們現在和外國人競爭的時候,別人是在拿技術壟斷來和我們競爭的。什麼是技術壟斷呢?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一個配套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