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鐵娘子的稱呼,1979年,保守黨贏得了大選,鐵娘子也開始了長達11年的首相生涯。
拜相
毀譽參半的唐寧街歲月
在撒切爾當選首相之前,工黨領導下的英國經濟困頓,很多地區由於不斷出現罷工而陷於癱瘓。撒切爾夫人上台之際就宣布,她將領導英國走向繁榮,她開出的藥方是——自由市場經濟、放鬆管製。
她引進了削弱工會權力的立法,將國營企業私有化,促使英國走向市場經濟,迫使工黨放棄老舊的社會主義,開創英國經濟全新局麵。
然而,爭議如影隨形。私有化振興經濟的同時,也造成英國貧富差距急劇加大,失業人口增加,上世紀80年代早期英國失業人口上升到300多萬。《獨立報》撰稿人約翰雷圖說:“在那些年裏,英國的貧富差距急劇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確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國社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犯罪率上升,社區破裂和分化。”
所以當後來她離開唐寧街首相府時,對她的看法幾乎分裂成兩個極端,支持者認為她帶領英國走出經濟困境、提高英國國際地位;反對者認為她毀掉了英國的福利製度。
她不僅僅在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也在外交上顯示了堅決的鐵腕。
1982年,阿根廷占領馬島後,撒切爾不懼萬裏之遙毅然出兵,並一舉取得戰爭勝利,令她贏得了巨大的國內聲望,也為她的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礎。
英雄走上巔峰,但也必然會走下巔峰。1989年,保守黨在是否加入歐元聯盟的問題上陷入分歧。她堅決捍衛英國的財政主權,拒絕接受“我們根本無法控製、連利率都不能由自己決定的統一貨幣”。
於是她帶領英國加入了歐盟,但卻保持了英國的獨立性。然而正是因為反對加入歐洲貨幣聯盟,1990年她被政治盟友們逼宮下台。
十幾年過去了,撒切爾在普通民眾中的爭議形象依然存在。2002年,在BBC舉辦“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中,她名列第16位;而在一年後“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中,撒切爾夫人排名第三,在曾經的礦區,至今礦工家庭仍不能原諒撒切爾當年對待罷工的冷酷之舉。
影響
“福利國家的掘墓人”
對於鐵娘子的政治影響,要從她手術刀式改革英國積重難返的福利製國家開始。當時英國深陷嚴重的“福利病”難以自拔。
麵對這種情況,信奉“自由主義”的她開始對英國的“懶人”模式宣戰,鐵腕對付工會改革,降低稅收,並大刀闊斧地削減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她堅信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狀態,而不能純粹依靠政府的福利保障,撒切爾通過一係列自由主義的措施開始“拆散”福利國家體係。
鐵娘子堅信政府是“小”的好,反對“大”政府,她引入市場化機製,進行私有化改革,分離可以由市場接管和承擔的公共服務,以達到提升政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目標。
首先,她通過采用企業化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效能和靈活性。其次,她下放執行權力給更低一級公務員,讓高級公務員集中做好政策製定工作。另外,她使執行機構更有利於改善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民對政府滿意度。
撒切爾在政府體製改革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別是與美國裏根政府自由化改革相對應的英式私有化改革,使得世界各國在處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政府與非政府成員之間的關係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企業家政府”、“市場化”、“外包化”等深刻地影響了國家治理社會的方式。撒切爾對於政府機構的改革對於整個英國的影響延續至今。1997-2010年的工黨政府雖然在“第三條道路”的指引下,重新尋找社會民主主義的複興之路,但卻依然保留撒切爾的影子,工黨政府十幾年執政期間,進一步擴大英國私有化程度,有人甚至將布萊爾的政策主張稱為“布萊切爾主義”。(源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