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鐵老大”的前世今生(2 / 2)

隨後,鐵道部黨的臨時領導小組連續召開了三次會議,研究部署整頓鐵路工作。

會議一結束,擔負“開路先鋒”重任的萬裏帶著中央九號文件會同江蘇省委負責人親赴徐州。

徐州鐵路分局,在“文革”中是重災區。造反、奪權,幾經反複,運輸生產受到了嚴重破壞。

萬裏將中央的指示直接向群眾宣傳,並重點抓了分局領導班子的整頓,煽動派性、搞打砸搶、威嚇群眾的造反派頭頭顧炳華被抓了起來。此舉震動了徐州,大快人心。

僅僅隻用了10天時間,阻塞嚴重的津浦、隴海兩大幹線在徐州樞紐實現了暢通,長期欠產的運輸計劃提前了3天完成。

在中央的支持下,萬裏又三下鄭州,先撤掉一批造反派,雷厲風行地解決鄭州鐵路局的問題。

在萬裏強有力的整頓下,全國鐵路運輸的形勢迅速好轉,全國鐵路平均日裝車數創造了曆史最高水平,列車安全正點率也大大提高。

再次改革,兩度夭折

1978年以來,鐵道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鐵路現代化建設上來。

由於投資項目多,鐵道部手握動輒以億為單位的建設資金,“鐵老大”的名號逐漸在坊間叫開。

1982年,我國又開始重新組建鐵路司法機構,設立鐵路運輸法院和檢察院,鐵路係統漸成“獨立王國”。

與此同時,進入80年代後,有鐵路背景的專業人士開始擔任鐵道部部長,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丁關根。

丁關根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運輸管理係,從鐵道部運輸局技量員、工程師做起,一步步走上運輸總局工程師的崗位。

1985年,丁關根出任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

翌年,丁關根提出鐵路係統內部“大包幹”的方針,將原本收歸於鐵道部的財務、勞資、人事等權力直接下放到各地路局,試行鐵路行業的經濟責任大包幹。

根據“大包幹”方案,鐵路不再將全部運營收入上繳中央,而是以承包責任製的方式每年上繳5%的營業收入,其餘全部收入歸鐵路係統。

鄧小平在聽過丁關根的改革彙報後,沉默半晌道:“讓鐵路闖一闖。”

彼時的中國鐵路共擁有職工320萬人,固定資產上千億元,外電評價此次改革為“中國最龐大的企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然而,鐵道部的“放權”放革卻終止於一場意外。

1988年1月,昆明開往上海的80次特快由於列車顛覆,造成旅客及鐵路職工死亡88人、重傷62人的重大事故。

事故發生後,“大包幹”夭折,原本下放地方路局的權限也以安全生產為由統一收歸鐵道部。

2000年,在初試改革近15年後,鐵路又一次迎來了改革的機遇。

時任鐵道部部長傅誌寰也是一位長期在鐵路係統工作的技術專家,他提出了以“網運分離”為核心的體製改革方案。

“網運分離”是指成立國家鐵路路網公司和數家客運、貨運經營公司,將國家鐵路路網基礎設施與鐵路客貨運輸運營分離開來,以市場化手段打破鐵道部“政企不分”的格局。

鐵道部向國務院上報“網運分離”方案,重組後目標格局是:一個路網公司、5至7個客運公司、3至5個貨運公司和2至3個專業公司。

但這一方案最終被否定。

2003年3月,65歲的傅誌寰從鐵道部長任上退休,劉誌軍接任,“網運分離”再也未被提及。

回顧鐵道部1949年成立至今64年的變遷,雖然不可避免的也會伴隨著一些爭議,但這個集政、企、資乃至公、檢、法多種職責於一身、戴著“鐵老大”桂冠的部門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盧鑫薦自《周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