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簽名,免費的(1 / 1)

請簽名,免費的

視野

作者:張生

如果讓人選出在美國說得最多的兩個單詞,一定會有人說是“你好”和“謝謝”,特別是“你好”,更是隨時都可以聽到。因為不管是在麥當勞裏,還是在公交車上,哪怕是正在人行道上跑步的陌生人與你擦肩而過時都會突然微笑著對你來聲“嗨”(Hi)。

不過,盡管“你好”和“謝謝”在美國不僅是說得最多也是用得最多的兩個單詞,可在我看來,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有實質意義的卻是另外兩個單詞,那就是“簽名”(sign)和“免費”(free)。

談到簽名,相信在美國生活過的外國人對此一定印象深刻,尤其是對我這個來自中國且並沒有做過什麼“領導”的人來說,更是印象深刻。不誇張地說,如果你想在美國生活下去,首先應該學會的不是說什麼“你好”,而是要立即“學會”書寫自己的名字,以備隨時隨地在各種紙質和電子終端上堂而皇之並鄭重地簽字之用。

這其中,需要簽名最多的自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消費,從超市購物,到飯店吃飯,隻要你用的不是現金而是銀行卡,不管是信用卡還是貸記卡,都需要簽名。而在美國,人們恰恰習慣用的是各種銀行卡而非現金,這就意味著你隨時都可能在各種單據上簽名。除此之外,申請駕照、租房、到醫院看病、到學校上學,以及成為各種商店各種組織的名目繁多的會員等等,無不需要你的簽名。

最誇張的是有一次我到附近的小診所看個小毛病,本以為會像在中國一樣簡單,掛個號就可以去見醫生了,可在門廊裏,在和接待小姐打過招呼之後,她一下子遞給我厚厚的一疊文件讓我簽名。盡管來之前我已經對簽名有所準備,可沒想到要簽這麼多東西。為了顯現出對自己的生命的重視,剛開始我還裝模作樣地翻閱一下文件再簽名,可後來我完全失去了耐心,索性直接翻到要簽名的地方隨筆寫下自己的名字。因為這些文件無非是讓你表態,在治療期間若出現失誤得自己承擔責任,你當然可以不同意,但你不同意的話,就無法看病,所以你隻能在幾乎所有的問題下麵簽名同意。在一口氣簽了快二十次名字後,就在我已經開始懷疑自己寫下的這個名字到底是別人的名字還是自己的名字的時候,才終於獲得了與醫生見麵的權利。簽完後,我開玩笑地對接待小姐說,如果我病重失去了簽字能力怎麼辦,沒想到她非常淡定地說,可以由你的家人代簽。

美國的這種對簽名的癡迷,或者說對簽名的崇拜,對那些有簽名癖的名人或者百萬富翁來說,顯然是種享受。這種強迫性的簽名雖然使主體得以建立和加強,但也可使主體總是處於精神焦慮的狀態之中。或許是為了緩和這種緊張,使主體不至於突然之間崩潰,另一個東西出現了,那就是“免費”一詞。從超市的貨架上的醒目的“買一送一”(Buy One Get One FREE),到出門即上的免費的高速公路(Freeway),“免費”這個詞在美國可以說是無處不見。但對於主體來說,它在人的心中所喚起的情緒與意識是和在各種文件上簽名時不同的。

“免費”是每個人內心渴望見到的,也是自己願意主動接受的,而不像簽名,總是被動的,不得不完成的“規定動作”。而我認為,正是通過這個無所不在的“免費”,那些在不停的簽字的過程中處於焦慮狀態的主體才得到了嗬護。

當然,在美國的這種對簽名的迷戀背後,是資本主義興起以來所產生的對理性的崇拜,這種理性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各種消費負責,它實際上已經轉變為一種用金錢償還各種債務的能力。所謂的“免費”不過是企圖讓人進行更多更大的消費的誘餌而已,因為“買一送一”的重點不在於“免費”的那一部分,而是“買”的那一部分。實際上,這個“免費”的東西也同樣用你的“簽名”買來的。

(王小曉薦稿《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