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巴格達每次外出都是場賭博(1 / 2)

在巴格達每次外出都是場賭博

視野

作者:張淑惠 梁有昶

10年前,記者目睹了美軍入侵後巴格達的滿目瘡痍;10年後的今天,當記者重返巴格達之際,發現這個曾被稱為“神賜之地”的國家,仍在經曆著難以承受的戰爭之痛。

10年前,記者在巴格達工作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親曆了薩達姆統治時期伊拉克人在國際製裁陰影下的生活,也目睹了美軍入侵後巴格達的滿目瘡痍。當記者和伊拉克朋友擁抱告別時,我們曾想過,再過10年,伊拉克怎麼也會變得美好起來。然而時至今日,當記者重返巴格達之際,發現這個曾被稱為“神賜之地”的國家,仍在經曆著難以承受的戰爭之痛。

無人接機的國際機場

“當踏出機艙的一刹那,我發現我們腳下的地毯上印著一行字‘DOWN USA(打倒美國)’,這個時候我確定自己是來到了伊拉克了,這個世界上敢於這麼做的國家沒幾個。”——這是記者10年多以前描述抵達巴格達國際機場的情景。

10年後,當飛機降落在巴格達國際機場,記者走出機艙的時候,這一幕自然是看不到了。走出機場,記者並沒有看見前來接機的熱鬧人群,因為現在的巴格達國際機場或許是世界上唯一不允許社會車輛進入的機場。取到行李後,人們首先要乘坐免費大巴開到幾公裏外的檢查站,然後再換乘出租車或者其他車輛離開,這是伊拉克政府擔心恐怖分子會用汽車炸彈襲擊機場而采取的安保措施。除了有許可的車輛外,一般車輛是沒有辦法開進機場接人的。

當記者坐大巴離開機場的時候,發現偌大的機場停車場空蕩蕩的,長滿了野草。事實上,整個機場方圓幾公裏範圍內都被防爆牆、檢查站包圍著,除了防止汽車炸彈,還要防止恐怖分子使用肩扛式導彈襲擊起降的飛機。

一分鍾路程,兩保鏢跟著

夕陽西下,巴格達市中心居民區一個安靜的小胡同裏,記者拎著剛從一家小賣部買的兩盒果汁往住處走,偶爾經過的伊拉克人微笑地和記者打招呼。這個畫麵看起來似閑庭散步,但其實不然。因為記者身邊還有兩個伊拉克保鏢跟著,他們隨身帶著呼叫設備,另一個身上還挎著把槍。

記者的住處位於英國AKE安保公司經營管理的媒體招待所,這裏安保非常嚴密,房子周圍用防爆牆和檢查站圍起來。進入這裏要經過3道關卡。當天的安保負責人堅持讓兩個保鏢跟著記者。1分鍾的路程,有兩保鏢跟著,這樣的陣容連記者都覺得過於誇張,但這也從另一方麵看出巴格達的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就在3月14日,巴格達市中心發生一係列汽車炸彈襲擊和自殺性襲擊,造成21人死亡、50多人受傷。其中一處汽車炸彈與記者的住處直線距離不過幾百米,當時,記者房間的玻璃都被巨大的衝擊波震碎了。

生活在巴格達,沒有人知道下一次襲擊是否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每一次外出都是一場賭博,也許會在路上遇到汽車炸彈,也許在政府部門辦事時遇到自殺性襲擊,也許在餐廳吃飯時遭遇襲擊。在戰後長達10年的時間裏,巴格達,危機仍然無處不在。

椰棗樹搖曳,人們在藍天白雲下平靜地生活,這是記者記憶中10年前的巴格達。如今記者看到的是一個“灰色的”巴格達,戰爭不僅破壞了這個城市的街道和樓房,更摧殘了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

遙遠的鄰居

“我們花園的牆和哈阿拉他們家是連著的,她的媽媽經常在另一邊叫我,把盛滿食物的托盤從牆上麵傳過來。而我,經常把香蕉用報紙包了,扔過去給哈姆迪。一天下午,門鈴響了,我去開門,看見三盆綠綠的植物放在門口,一大群小孩正在嘰嘰喳喳地衝我笑,這是穆罕默德的媽媽讓他們送過來給我的。”——這是記者10年前筆下的巴格達鄰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