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巴格達的氛圍是開放的,想去鄰居家串門,隻要敲敲門就可以。我們作為外國人,經常在小區的空曠處和一群孩子們踢球。每次開車回去,孩子們遠遠地就向我們大聲打招呼。
而在10年後,當記者重返這個街區,卻發現今非昔比。當記者提出要登門拜訪昔日鄰居時,我們的伊拉克雇員卻謹慎地說,讓他們先聯係一下是否合適去拜訪。由於安全局勢不穩,教派分裂加劇,伊拉克人之間已經失去了信任。如果不是親戚或者親密的朋友,他們已經很少互相串門,而且有些人擔心和外國人來往會引來麻煩。
雖然我們最終和哈阿拉一家見上麵,但陰影卻揮之不去,擔心每一次這樣對昔日朋友的簡單拜訪,都會為他們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
防爆牆比比皆是
汽車行駛在巴格達市區,曾經熟悉的大街小巷卻都變得陌生起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大而突兀的水泥牆。這就是在戰後長達10年的時間裏,巴格達作為“戰區”仍然存在的大規模防爆牆。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為了防止以及抵擋大規模的爆炸襲擊,美軍和伊拉克政府在巴格達市區大部分地方建起了防爆牆。這些防爆牆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約三四米高、40厘米厚。防爆牆可以在一定程度內抵擋爆炸襲擊,保護牆內的人員和建築,盡可能地降低傷亡人數。除了把綠區和政府部門包圍起來,防爆牆在巴格達居民區也比比皆是,人們如生活在鋼筋水泥隔離的世界裏。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什葉派和遜尼派雖然也分區而住,但相互之間的界線並不分明,兩派雜居的地方也不少。但戰後隨著教派分裂的加劇,兩派“分居”的界線越來越明顯,而防爆牆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伊拉克朋友說,巴格達的防爆牆越來越像加沙的“隔離牆”,巴格達就像第二個加沙。
巴格達的不同街區除了有防爆牆隔離外,每個街區一般隻有一個路口可以出入,每個入口都設有檢查站,全副武裝的伊拉克士兵或警察把守在這裏對可疑車輛進行盤查,還用探測器排查是否有汽車炸彈。因此,一般隻有居住在這個街區的居民或者相熟的人員和車輛才能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就有嫌隙的兩派穆斯林對對方的街區就更加敬而遠之。
其實很多伊拉克人也知道“隔離牆”為這個國家帶來了更深遠的問題,但是如何在暫時的安全和教派分裂之間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目前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
“錢都去哪兒了”
對伊拉克人來說,現在的收入雖然比薩達姆統治時代有所增加,但是他們每天都要麵對暴力襲擊。此外,物價飛漲、失業率高、電力短缺、基礎設施老化以及政府部門工作效率低下等,這些都讓他們的生活不好過。
從薩達姆時期開始,政府每月會向每個伊拉克家庭提供食用油、麵粉、白糖以及肥皂等食品和基本生活用品。戰後,伊拉克政府雖然也維持了這個配額製度,但往往不能及時發放,即使發了也經常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大大影響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有伊拉克民眾說,這些配額即便是在薩達姆時代,每月都能夠定時定量發放,現在的政府甚至還比不上薩達姆。
近年來,由於石油買賣,伊拉克的財富逐漸增加。據伊拉克石油部公布的數據,2012年的石油收入高達1000億美元。然而,伊拉克重建工作卻停滯不前,這令不少民眾質疑“錢都去哪兒了”。
當薩達姆政權在10年前倒台後,伊拉克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們憧憬著10年後的今天或許能過上正常或者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在戰後長達10年的重建,這個國家依然百廢待興,這令很多伊拉克人感到失望。
(源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