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成功管理就是這麼簡單(3)(3 / 3)

豐田副總裁大野耐一對福特式管理進行了深入分析,同時結合通用的市場細分戰略,於1953年創造了JIT管理法,即適時生產(justintime,意思為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產量生產出需要的產品),該方法綜合了批量生產和單件生產的特點和優點,創造了一種在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管理方式。這一管理創新,使豐田迅猛崛起,同時帶動了整個日本工業的發展。

當我們對一些企業負責人說到創新的重要性時,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們什麼條件都沒有,拿什麼去創新啊?”

這樣的回答使我們想起1972年發生在新加坡的事。

當時,新加坡旅遊局向總理李光耀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說:我們旅遊資源太缺乏了,沒有中國那樣的長城,沒有日本那樣的富士山,沒有夏威夷那樣的海浪……我們除了陽光,什麼都沒有,要發展旅遊業,實在是太艱難了。

李光耀看過報告後,批示道:有陽光就夠了!

陽光,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可又是一種多麼平常的資源啊。但新加坡利用這一資源,大種花草,使新加坡成為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無數的遊客。

這個故事不是很有啟發意義麼?隻要企業裏還有人,就還有創新的可能。你比別人創新多一點點,就必然領先一點點。福特的成功是創新的結果,豐田的超越,也是創新的結果。

如果把企業比做一棵樹,那麼創新就是樹上的新芽。沒有創新就沒有成功。

11.AOL的成功之道:貼近消費者提起美國在線(AOL),人們常好奇於她的頑強生命力。許多年來,幾乎所有的分析家都斷定AOL必敗無疑,但繞過激流險灘,AOL至今活躍在網絡世界。

實際上,AOL不是互聯網時代的暴發戶,她以整整10年時間創造需求。這背後,凝聚了公司總經理史蒂夫·凱斯的辛勞。

早在少年時代,凱斯就隨同哥哥體驗“經商”獲利的樂趣。從上門推銷種子、賀卡;到賣廣告信件、發送報紙……這對兩個有著舒適生活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種挑戰,是對觀念的追求”。成年後,凱斯為寶潔公司推銷卷發器,以及替必勝客品嚐新式比薩餅的經曆,使他明白商業的成功一定要使產品貼近顧客需求。

有人認為,凱斯正是以這種精神支持著AOL屢戰不敗。

12年前,27歲的凱斯還是企業界的無名小輩,他專用Com-modore計算機推出一項聊天服務。他深深沉迷在自己的電腦空間裏。“我就像來自另一個星球。”

他回憶道。

今天,已成為美國在線(AOL)公司總經理(CEO)的凱斯,所做的努力就是如何將電腦愛好者的小社區推向大眾市場,如何將計算機網絡成功地變成娛樂和新聞的全新媒體。到1996年,他的AOL公司已擁有500萬用戶,每周有7.5萬人加入,到1998年底已突破1200萬人。AOL已經成為網絡時空中最重要的潛在力量。

AOL的成功,使計算機和通信業最大的兩巨頭Microsoft和AT&T也垂涎不已,並開始啟動各自的網絡計劃。AOL將微軟的瀏覽器IE推向用戶,而微軟前所未有地作出承諾:將AOL軟件與Windows95捆綁。AT&T則將AOL引入其8000萬用戶的WorldNet服務中,使得當時的競爭對手Prodigy和CompuServe倉促應戰。

AOL奇跡般地打破了分析家的預言,在那時,許多分析家都認為AOL必敗。

即使到了1993年,公司仍出台強大的市場推廣活動,以奪取市場份額,評論家們仍然說凱斯將遭挫折,AOL將失去控製。的確,有眾多理由可支持這種觀點。

AOL寄出了大量的磁盤和免費試用賬號,吸引成千上萬的用戶,使公司網絡常常超載,使AOL獲得了“AmericaOnHold”的綽號。AOL的一係列的策略非但沒有使公司賺到錢,而且使原有的用戶受到很大的衝擊。幾乎與此同時,微軟也正準備涉足在線服務,這對AOL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威脅。

實際上,真正的籠罩在AOL之上的最大的陰雲還是互聯網。通過萬維網,內容提供商可直接獲取千百萬用戶,誰還需要AOL呢?市場顧問公司Forrester曾預測,1995年隨著消費者轉向萬維網,AOL的新訂戶將徘徊不前。但是Forrester錯了;為了減少忙音吸引用戶,凱斯掏出3500萬美元建造了自己的數據網絡,而且大膽地張開懷抱。AOL的萬維網業務也一舉成功。

每一個人碰到他,都會問:“你是靠什麼生存下來的?”其中的秘訣就是公司獨特的定位。

凱斯始終認為AOL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多少遠見卓識,它的成功僅僅是因為貼近了消費者,而不像競爭對手那樣一味沉迷於技術之中。凱斯的公司幾乎有所有大公司的投資,因此他們總會向凱斯獻殷勤。這樣做也有壞處:凱斯個人的股份一再被稀釋,使其個人財富始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