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雲的“三句半”
馬雲、我、史玉柱和鄭俊豪,我們四個都是九月份生的,在2012年9月份,我們準備一塊過生日,我們在北京的銀泰中心搞了一個生日Party。當時因為是給我們四個慶生,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個“新名字”:馬雲叫“雲娃”,我叫“好娃”,史玉柱叫“柱娃”,鄭俊豪叫“豪娃”。
我沒想到後來來了大概六十多個人,而這六十來個人都特別有特色。像柳傳誌,互聯網的一些大佬,馬化騰、吳鷹,我們做實業的很多企業家,也有央企的一些朋友;甚至還有時尚界、藝術界的一些朋友,像馮小剛、張國立。
結果,大家臨時湊了一個小節目,我印象特別深,這個小節目叫作“三句半”,是張國立提出來的。他說,來的客人給我們四個慶生的,每個說個“三句半”。因為事先都沒任何準備,所以大家隻能臨時來湊。說馬雲的那個,馬化騰是第一人,第二個是吳鷹,第三個是誰我忘了,反正最後一個是柳傳誌。他們就說:“一個小夥個不高,能力水平非常高。粉絲排到三裏屯,名字叫雲娃。”
那天馬雲的兒子也去了,唱了歌,講了話;我的女兒也去了,也唱了歌,講了話,還送了幾個壽星她自己準備的一些禮物,我覺得特別的愉快。
那次Party我覺得特別好,因為我們這些朋友能夠在一塊兒聊聊天,討論一些生意上的事,更多的是生活化一些。這就是我們這個圈子,這就是我的一些企業家朋友,以及他們的生活。
馬校長
2012年的“雙十一”我去阿裏巴巴過了“12點”,見證了他們當天100多億的銷售奇跡;2013年的“光棍節”我又到了杭州,參加他們現場的活動,再次見證了互聯網的火爆,見證了馬雲創造的互聯網銷售的奇跡,確實對我震動非常大。
那段時間裏,我們這些人經常一塊兒交流,大家都希望聽馬雲談談互聯網,談談他做企業的一些方法。不知不覺,大家都叫他“校長”,請“校長”來講講話。我們的馬校長也做了一個專門的講話,他講到了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做企業;他還講到了互聯網精神,就是互聯網怎麼樣跟文化的結合,怎麼樣為更多的“吊絲”服務,為更多不起眼的普通年輕人、老百姓服務,從而創造價值的故事。這些對我們的啟迪都特別大。
馬雲與“中國夢”
老柳和我在我們這個企業家的圈子裏年齡算是比較大的,像馬雲他們,比我們年輕一些,比我們創業時間要晚一些,也應該說是更成功一些。這就是社會,這就是時代,這就是事業。
從全中國的角度來講,中國的事業需要一代一代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企業家,像我、柳傳誌這樣早一代的,接下來像馬雲、馬化騰他們這一代的,之後可能還有像劉暢、柳青這些更年輕的第二代和新的企業家,以及數百萬小微企業的創業者。
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企業家,一代一代的企業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勤奮、他們的生活構成了“中國夢”企業家的部分。
當然“中國夢”最重要的組成,是我們的員工,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那麼多的工人農民們。所以我希望馬雲這樣的企業家出現得越多越好,希望新的創業者們、年輕人們、新的大學生們向馬雲學習在這個新的格局下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去創造。
或許今天是互聯網、物聯網的時代,今後是新的另外一些網的時代,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早年人類發現了電,發明了機器製造,發明了汽車,當時認為這些就是最先進的,到今天這些還在使用,但是最先進的已經變成互聯網引導的新產業。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會怎麼樣不一定。
這一切給我們年輕人以希望,這一切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企業精神的傳承
企業家怎麼樣教育“二代”,怎麼讓“二代”能夠健康地成長,這是個大問題。不但我和馬雲聊過這個話題,我們很多的企業界朋友也都在講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