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馬雲最可怕的“缺點”,就是他讓別人很難找到他的弱點或者缺點。比如說我們對馬雲做的很多事情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我們也看到很多不同的道理,有不同的觀點,但是隻要看過馬雲同誌的回應,我們就一下發覺他說的有道理,就不知不覺地被他說服了。
我記得他在退休演說上講了一段話,他說:“你們真的認為阿裏巴巴做了很多非常正確的抉擇?其實就像下棋一樣,我們其實臭棋無數,隻是說你在外界看不到我們的臭棋無數。我們隻是在關鍵點上走對了幾步棋而已。其實我們走錯的棋,遠遠多於你看到的走對的棋。”
其實這讓我們內心稍稍有了那麼點安慰,但是他這種“安慰”我們的發言不夠多,使得我們經常在把自己跟馬雲同誌對照之後,內心感覺到在處理很多事情或者做決策的時候,我們猶豫和對未來失去判斷的焦慮,這些在馬雲同誌那裏好像完全不會形成,他好像始終有一個很確定的,可以往前走的方向。
我們很希望企業裏麵有這樣的人,就是在我們迷惑的時候,有人永遠指著一個對的方向。
我有時候也在懷疑,馬雲說的那個“對的東西”,到底是他內心真的這麼強大可以預判未來,還是他也就隨口說說,但由於氣場太強大家也就信以為真了。而後當大家一擁而上,勁兒往一處使,擰成一股力量也把事情做成了。
有時候我無法判斷出結果。
阿裏巴巴上市對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意義
分眾2005年就在美國上市了,但這次阿裏巴巴在美國的上市,是中國概念股的一次重大的轉機。
中國概念股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如我們上市的時候,受到了美國投資者的追捧,因為中國當時出現了很多跟美國模式相近的模式。比如說我們有新浪,有百度,有了很多美國模式的中國版,而且由於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潛力及巨大的增數,造成了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的追捧。
但是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投資者又對中國未來持續增長的環境、能力有了懷疑,經常會發出“中國經濟崩潰論”這樣的一種論調。這樣,使得中概股整個發展受到了很多的製約。
馬雲上市之後,刷新了這個概念。
第一,中國出現了一個公司,在全球範圍之內,至少在前一位、兩位、三位,甚至馬雲的阿裏巴巴,有機會超過Google,在未來的全球市場上創下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領域。因為阿裏巴巴的整個營收,已經超越了亞馬遜加eBay。所以這兩大被美國人所賴以驕傲的著名的公司,被一個中國公司超越了,這才真正樹立了投資者對中概股的信心,樹立了中國不是美國的翻版。以前人家都說“美國的現在就是中國的未來”,我覺得我們現在阿裏巴巴所創造的東西,是美國人沒有想象到的很多全新模式。
阿裏巴巴在美國上市的意義就在於,它讓中國引領了世界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
分眾是做不了這個事了,所以我衷心希望阿裏巴巴、騰訊、百度,這三家公司如果三五年之後,成為全球互聯網前三大的公司,那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話,會由此感到特別驕傲。
馬雲提高了中國人的效率
香港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可能都跟李嘉誠扯得上關係。未來的阿裏巴巴對中國人可能就有點像李嘉誠在香港的那個位置。就是咱們中國人,衣食住行、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可能會在馬雲的產業範圍裏。
事實上這些領域現在和阿裏巴巴接觸的概率已經形成了,在目前的接觸概率上,可能已經不下於香港人對李嘉誠產業的接觸。李嘉誠先生創造的巨大產業,尤其是地產、零售等等這些物質型產業,跟消費者在實體世界中的接觸客觀形成了一個巨大概率,和馬雲所形成的,在消費者的生活領域和各行各業以及從虛擬到現實各大領域中的這種接觸,是可以相提並論的。並且,馬雲提升了這種接觸的價值和效率。
看一個公司對人類的貢獻,不是它的市場占有率,而是它對人類生活的美好程度、效率程度、對生產力的提高能力上是不是做到了一個更有價值的事情。所以更重要的,不僅僅是控製了多少勢力,控製了多少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在各方各麵都用互聯網的技術、大數據的技術,來改善消費者無論在消費還是在生活等領域效率的這種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是中國生產力的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