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搞好質量管理(1 / 3)

質量是一個複雜的係統,涉及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等諸多要素。

比如,一輛汽車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機械係統,評判它的質量是否合格,還要考慮到路況、司機駕駛技術、載重和交通製度等。所以說,對於產品質量的評價應該是多維的。也有些專家認為,質量是一個網絡係統,管理上和技術上交付使用的步驟,都需要先確定產品的質量標準。

全麵質量管理工作是由一般質量管理發展而來的,它使質量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過去的質量管理工作著重於管理生產過程的質量,通過統計的方法預防產品質量不合格。但是,隻靠統計質量管理是不足以解決質量問題的,因為產品質量的形成,還關係到其他很多過程、環節和因素。相對而言,全麵質量管理更能客觀地滿足現代化大生產對質量管理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的要求。

全麵質量管理工作需要一個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係,這一體係的建立需要經過設計、建立、實施和保持的過程。質量管理組織的最高管理者,要以國際標準體係為標準進而做出管理決策。不僅如此,還要對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和提供適宜的資源,以及質量職能部門對形成文件的程序的製定和實施、過程的建立和運行負責。

不同的組織要以不同的質量管理體係為參考,設計和建立質量管理體係過程中,應該把質量目標、產品類別、過程特點和實踐經驗等有效地組織起來。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斯說過:“為產品最後1%的完滿性所做的努力,可能導致市場的喪失。”

完美主義其實是“虛幻”的代名詞。我們都知道,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就連數學領域裏的計算公式,也經常是以“假設”為前提的。然而,“完美”這種假想,卻能給無數的普通人不停地提供動力。

完美在某種程度上,固然代表著“聖潔”。但假如我們不停地追求完美,就會不滿於身邊的很多事,覺得好像任何事都是有瑕疵的,必需要改變它們,這就演變成一種病態心理。

大部分企業的領導者都或多或少的有完美主義的傾向,總是希望自己能做最充分的準備,保證公司的產品是最好的,是無可挑剔的,但事實上這種想法往往都是無法實現的。常言道“計劃趕不上變化”,怎麼可能準備到完美的程度呢?所以,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隻能做到準備得盡量充分一些。

有時候完美主義在企業管理中應該慎用。要做好一件事,或是生產出優質的產品,要求當事者及時了解事態發展的階段,從而製定出目標規劃好步驟。這就好比爬一座山一樣,要根據路標確定自己的位置,計算出距離山頂的大致距離,再根據體能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最終爬到頂端。假如在爬山之前就規定好到達的時間,結果往往會有偏差,因為你無法做到分秒不差。

案例

劉建是一家小型IT公司的老板,他是技術員出身,做事追求完美,見不得一點瑕疵,但凡覺得事有不妥就要求同事返工。前一段時間,公司接到一單遊戲開發的業務,這種類型的遊戲市場上很少見到,一旦做出來就意味著他這間小作坊將會在行業裏小有名氣。然而,工作人員絞盡腦汁做出來的設計,都達不到劉老板的要求,認為他們把這款遊戲做得過於簡單,吊不起玩家的胃口,所以必需增加難度。

結果一直持續了半年時間,前後做過三番五次的改動,終於達到了劉老板的要求。隻可惜行業對手的產品提前三個月就已經搶占了市場,劉老板幾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此番周折直接讓他麵臨倒閉的威脅。

點評

上述案例告訴企業領導,在追求產品質量的同時,不要把時間拋置腦後。在市場經濟領域裏,可以說時間比金錢還貴,生產效率才是企業的命根。可見,“搶先戰略”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笑到最後的先決條件。

無數次的實踐已經反複證明了這一點,在生產條件相同、產品規格接近的狀況下,先打入市場的企業往往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搶先的速度才是競爭取勝的決定因素,所以不能以產品存在1%的缺憾為由,就把100%的市場都放棄。

商機是有限的,要好好把握機會。同時,商機也是轉瞬即逝的,不要因為太追求完美而錯過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