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巴鬥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破窗理論的存在: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將其中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中,並且將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這輛車在一天之內便被偷走了。而將另一輛車停放在中產階級的社區中,過了一個星期依然安然無恙,但是在他將一扇車窗打碎後,僅僅幾個小時,車便被偷走了。
這項試驗揭示出人們行為背後一般具有這樣一種心態:人們不會主動破壞完美的東西,會不由自主地去維護他們。但是對於已經壞掉的東西,便會出現“即便讓它再壞一點也沒有關係”的心態。而對於已經出現殘缺的事物,便會加大他的損壞程度而認為無關緊要。
案例
一天,資深車工凱伊為了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2/3的工作,便將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了下來,因為在沒有防護擋板的情況下,收取、加工零件更快捷一些。但是他的這一行為很快便被車間巡查的主管看到了,主管大發雷霆。
凱伊本以為事情到這裏便已經結束了,但是沒想到,第二天,他被叫到老板的辦公室,老板對他說:“身為員工,你一定知道安全對公司意味著什麼,如果你發生了意外,那將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所以為了表示對你的懲罰,你被辭退了。”最終,凱伊因為這一個錯誤的決定,讓自己失去了這份工作。
點評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公司沒有對凱伊進行處罰,那麼很有可能便會對其他的員工傳遞一種“這個規矩可以打破”的錯誤信息,會使更多的人“去打破剩下的玻璃”。這樣用不了多久,更多的秩序便會被破壞,公司會陷入到一種無序的狀態。因此,對於可能造成影響深遠的“小過錯”,應當“小題大做”地處理,防止千裏堤壩潰於蟻穴。
對於個人而言,更要及時修好“被打碎的第一扇窗戶”,不然時日一久,極易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們不要輕易地打破心靈中的那扇窗子,如果因為一時的疏忽打破了“窗戶”,也應當及時地將它們修補好,不然,便會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讓失敗成為你的財富
寶潔公司針對員工做過這樣一條規定,“三個月不犯錯誤的員工,就不是好員工,不犯錯誤說明你什麼也沒幹。”這樣一種看似怪異卻又正確的評價,在行業圈子裏被傳為佳話。
不管你是誰,也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都不能否認自己曾經犯過錯誤。你之所以會進步,是因為你犯的錯誤足夠多。不要把失敗當作自己最終的歸宿,當失敗來臨的時候不要猶豫不決畏首畏尾,要知道失敗也許是一個機會,一個能讓你學會怎樣成功的機會。
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要麵對接連不斷的大失敗或小失意,這種失敗或失意作為一條正常的成長規律是無法避免的。懂得從失敗中總結出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企業。當然,別人的失敗也可以當作“前車之鑒”來衡量自己,這並不意味著總結了別人失敗的經驗後,你就百分之百會成功,關鍵是要做好應對失敗的心理準備。
更多的時候,企業家們為了搶占市場,必須嚐試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沒有失敗可參考的時候怎麼辦呢?
把它當作一次機會吧,一次可以去失敗的機會,說得繞嘴一點就是“以最失敗的準備走最成功的路”。不要為失敗而後悔,也不要因後悔而造就同樣的失敗。
案例
1995年的時候,聯想(香港)集團曾經遭遇過一次危機,其內部管理、產品銷量和財務狀況均嚴重受挫。在千鈞一發的時刻,聯想沒有放棄,而是冷靜地分析原因,將香港聯想和北京聯想合為一體,讓聯想集團恢複了以往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