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的廷議或者說政治製度有一個奇葩的現象,那就是在上朝議事的時候,言官可以肆意的彈劾任何一個官員,甚至皇帝都會被罵的狗血噴頭。對於官員的彈劾可以不用任何證據,叫做聞風而奏,就是錯了也不會被追究任何責任,因此不少好官被無辜解職,尤其是在黨爭激烈的時候。對於皇帝的指責有時候會肆無忌憚,簡直能用口水給皇帝洗臉,尤其是當皇帝的主張不符合某一個方麵的利益的時候,言官或利益團體就會對皇帝輪流轟炸。
在曆史上,萬曆皇帝在後期為什麼會三十年不上朝,就跟這種情況有關係,萬曆皇帝的政策不符合政黨利益的時候就會被口水噴的滿臉都是,比如礦稅的征收,在朝廷上根本就通不過,於是隻能用礦監的形式去征收,戶部就是窮的揭不開鍋,也不願意接受這筆稅款,結果隻好入了內庫,萬曆皇帝就成了貪得無厭的典型。其實作為皇帝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最後的結果是都用在了三次大戰爭上麵,當停止征收這筆稅款後,接下來對於女真人的戰爭用款隻好攤到了農民頭上,老百姓苦不堪言,到處流離失所,於是就到處發生了流民的動亂,這時就成了雪上加霜,內外交困,好好的大明朝就這樣被斷送了江山。
就算是現在的朱有孝,他也無法在朝堂上完全讓自己的政策得到徹底的貫徹,比方說礦稅吧,本來是為了讓政府得到經濟狀況緩解,結果隻能對於自己的“大明皇家貿易商行”來征稅,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讓大家花,他們反而還有意見,因為朱有孝這樣做的結果對於他們的聲譽很不利,皇帝成了道德的楷模,搶了他們頭頂的光環。如果他們所代表的利益也必須繳稅才能爭取到老百姓的認可時,觸動了他們最高的利益,失去那些人的支持,他們將一無所獲。
朱有孝為了讓自己的政策得到落實,他就必須改變現在的廷議方式,那就是自己不再直接麵對言官們的滿嘴亂噴,他隻是對於內閣人員提出自己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後交由六部去執行。如果內閣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或者說內閣人員無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隻能說明這些人都是不稱職的,都是酒囊飯袋,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辭職回家養老,徹底退出政治舞台。朱有孝的要求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觀點,針對國家利益必須拿出每一個人可靠的、可行性計劃,否則三次沒有自己觀點的閣員將會被淘汰出局,自己提出致仕,回家養老,年老的還可以這樣做,但是年輕的內閣成員這樣做就悲劇了,名利皆丟。就算是幾個人共同商量出來的計劃也可以,隻要是能夠在內閣會議上得到多數人的同意,就可以放到六部去執行。為了防止集團利益大於國家利益的方案出台,明確自己具有絕對的否決權,免得老百姓的利益被損害,因為自己就是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代表。
對於言官們的肆無忌憚,朱有孝決定做出明確的政策,言官們必須擁有確作的證據才能夠彈劾官員,一旦彈劾不實,將要追究責任,他們將被以構陷罪得到懲罰,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言官如果三次彈劾不實,將失去言官的資格,每彈劾正確一次,將還有連續三次的失誤機會,針對貪腐官員所得,言官將獲得罰沒收入的百分之十。將來言官集團會變為真正監察院,專門查處貪官汙吏。
孫承宗從四川回來以後就一直和朱有孝在一起商量著如何能夠順利實施變革的計劃,朱有孝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如何讓自己的發展計劃可以順利實施,孫承宗則是如何把該設想變成事實。孫承宗仔細思考了現下朝堂內的各種政治勢力的力量對比,決定尋求葉向高的幫助,至於韓爌等人,孫承宗則沒有考慮,因為那些人和南方的商人集團利益聯係太親密了,而葉向高在蘇州罷市事件中基本上和這些勢力分裂了。現在的葉向高有些裏外不是人的尷尬處境,雖然名義上他還是東林黨派的領袖,但是低下的一部分人已經對他不那麼感冒了,這也是朱有孝的策略之一——分化東林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