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高本人也算是開明人士,在思想上也是非常開放的,不然也不會和西方過來的傳教士接觸那麼多,還交了不少朋友,他對於朱有孝的各種超越性思維理解的也比較透徹,知道如果不再變革大明朝就會走向崩潰。在曆史上他曾經兩次出任首輔,其結果都是被閣員和六部架空,這都和他的思想方式和行事方式有關,出任首輔後他每次想變革,但是都被自己內部的保守人士所架空,成為光杆司令,兩次都是灰溜溜的以辭職而告終。
現在孫承宗想找葉向高的目的就是讓葉向高和自己站在一起,在皇上將來設立的具有決策權的參謀團隊裏麵支持朱有孝的發展計劃。葉向高也一直在苦惱著自己的尷尬地位,第一次出任首輔,被浙、齊、陝這些黨派的人掣肘,自己人也不是強力支持,結果隻好請辭。這次出任首輔,因為蘇州罷市事件,和韓爌弄得好不愉快,畢竟韓爌在朝時間較久,門生故吏遍朝,自己被推出擔任首輔總不能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好像是一個傀儡,尤其是韓爌和趙南星這兩個人聯手架空自己,更是使自己無可奈何。
孫承宗的到來很快就打消了葉向高的煩惱,孫承宗是皇上最親信的人物,獲得他的支持就可以不把被架空的事情放在心裏,而且葉向高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物,他清楚的了解大明朝的現狀。朱有孝需要改變目前的廷議方式,使他的治國策略能夠推行,這和自己的強國夢想的大目標一致,既然自己的形勢方式不能獲得支持,那還不如轉而支持皇上的行事方式,同樣可以異曲同工達到自己留名青史的目的。於是,孫承宗和葉向高兩人一拍即合,達成了共同合作的意思,決定共同一心支持朱有孝變革的思路。
朱有孝的目的現在基本上達到了,大明朝的內閣成員擴大到了二十五人,除了朱有孝推薦的三名皇家閣員以外,其餘的有內閣成員和六部共同舉薦。朱有孝推薦的皇家閣員是蜀王朱致澍、福王朱常洵,還有目前沒有就藩的端王朱常浩,並且聲明這三位皇家閣員如果不在京城,可由他們的世子代表,其實這是朱有孝怕福王朱常洵多心,還想將他的兒子朱由菘送進大明官吏學校受訓,免得這家夥吃得像豬一樣。
對於這個決策機構,朱有孝仍然讓葉向高做首輔,次輔則由孫承宗出任,依次是韓爌、趙南星等。朱有孝定下的製度是葉向高據中,孫承宗和韓爌坐兩邊,其餘分坐在一條長桌兩側,每遇到議題由葉向高提出,交由大家商量,當一個人講話時,其他人必須保持沉默,哪怕是他的觀點錯的再出奇,也要等他講完再反駁,不許進行人身攻擊,隻能以事論事,凡不遵規矩者罰門外站立,不得參與討論。每一個研究的議題最後的表決結果有所有人員投票決定,一旦形成結論就有全體內閣人員對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