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們在研究製造工具,朱有孝開始研究如何使用這些東西。鍋駝機的使用範圍最為廣闊,朱有孝估計現在生產出來的鍋駝機大概功率應該在五到十馬力左右,功率小一點的可以出售給鄉村的地主們,功率大一點的用在軍隊。對於目前的地主來說,日子也不太好過,地租高了沒有人耕種,地租低了有感覺不合算,如果有了這種忙了就用,閑了也不用伺候的機器,跟定會踴躍購買。當然了,第一批鍋駝機肯定輪不上他們,光是朱氏子孫的那些王爺們都能把第一批鍋駝機買光,價錢嗎?第一批肯定比較貴,等到能夠大批聲場的時候才能夠降下來。另外,還必須生產功率更大一點的,這些功率更大的要賣給那些開工廠的人,這樣才能讓整個大明朝進入原始的工業化國家。
那些這個時代的大牛們的確是有點能耐,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就把原始的工業母機都給製造出來了,而且按照朱有孝的法子互相循環升級製造,結果還真是給朱有孝省了不少銀子,接下來就開始製造常規製造業使用的各種機床。當然了,精度肯定不會太高,何況現在的冶煉技術也不是太好,朱有孝的意思是不用太好,夠用就行,等以後產業都升級了,那就必須做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五月的天氣越來越熱了,朱有孝的心情越來越好了,因為就在昨天,朱靈向他報來喜訊,鍋駝機生產出來了,憑著以前蒸汽機的經驗,一次性生產成功,試車效果非常好,甚至比鐵甲艦上的蒸汽機運行都穩定。朱有孝心的話,如果還比不上純手工打造的蒸汽機,我還費這麼大力氣製造這些機床幹什麼,吃飽撐的嗎?
為了更快的讓鍋駝機進入使用領域,朱有孝下令大明技術學校的學生想參加工作掙錢的學生可以自願畢業到工廠工作,因為這次研究鍋駝機的費用是朱有孝自己出的,所以這些發明的所有權全部都歸他自己所有,為了讓參加研究的大牛們有更大的積極性,朱有孝決定組建一個股份製的工廠,自己占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其餘的徐光啟、宋應星、畢懋康、朱靈各占百分之十,其餘的百分之九的股份分給了那些出了不少力的幾十個老工匠們,這下子四個大牛高興壞了,而那些老工匠們更是高興蒙了,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組建工廠的錢按股份分攤,老工匠們是幹股,不用出錢,因為他們也沒有那麼多錢。朱有孝隻讓股東們出一半的資金,其餘的要從騰龍銀行借貸,利息和銀行商議。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一,是要形成一種新的借貸模式;其二,那四個股東也確實錢不夠,建設工廠需要錢太多了;其三,還需要讓朱氏子孫看看資本的威力,也給其他商業銀行做出一個榜樣,讓那些還在猶豫的地主們看到另一種不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