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天工開物(一)(1 / 2)

朱有孝搞完了關於信仰的問題以後,總算放下了心裏的一塊石頭,意淫著以後華夏文明在滿世界盛行的情景,到處都在學習方塊字,隻要隨便一個華人就可以在世界上橫著走,到哪裏都可以做一個漢語老師,就像後世的英語一樣,在許多國家裏都成了一門產業,心中就忍不住的偷笑。

想完了信仰的問題,朱有孝又想到了石油的問題。在現代社會,石油是一個常見的東西,在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石油產品的蹤跡,吃穿住行,哪裏都會有它的影子,中國的石油進口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但是卻不是石油儲備最多的國家。

宋應星所做的《天工開物》是在十幾年以後,按照原來的曆史來說。他現在應該正在調研,準備編寫這部書,但是現在隨著自己的到來,他的生活軌跡已經被改變了許多,肯定不會在現在有時間編寫這部書。不過宋應星現在所處的環境要比曆史上好得多,朱有孝打算還是讓他出麵編寫這部書,並且要求他和學生們去一一的實踐,而不是僅僅是敘述過程或者簡單的著書,要把這些東西經過實踐以後編輯成詳實的教材,大力的向民間推廣,促進大明盡快的向工業化社會進軍,並且通過不斷的實際操作,形成一套套完整的理論體係,不斷的螺旋式的進步。

當朱有孝找來宋應星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想到宋應星早就開始做這些事情了,這就讓朱有孝大吃一驚,難道說天才真的就是這麼牛逼。

宋應星說:“自從陛下建立技術學校開始,徐光啟先生就和我講過這些問題。徐光啟先生說我國的古時的許多生產技術都是非常高明的,但是好多生產技術都失傳了,除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一陋習在作祟外,還有的是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較低,就是識字太少,很多都是代代口口相傳,但是一旦遇到才能比較低,或者說領會能力比較差的一代人,技術就會降低,甚至就會失傳。還有的是怕自己的技術被外人得知,就故意的把許多知識寫錯,讓後麵的人走了不少彎路,這些也都是陋習。

“在技術上誰也想保持自己的秘籍,讓技術有一種神秘感,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有一口飯吃,誰也不肯把自己的秘籍傳授給別人,殊不知一旦子孫不賢,這些東西照樣挽救不了後人,還不如把這些東西詳細的記錄下來,教會更多的人,促進社會的更大進步,也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感到有了壓力,就會更好的研究自己的技術,永遠領先別人,這才能夠更好的吃上飽飯。

“徐光啟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是朝廷的官員,有義務讓老百姓的日子過的更好,而且陛下成立大明技術學校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掌握最普遍的生存技巧,所以教授學生的時候,絕不能似是而非,許多書上的記載我們都會盡可能的去做一下,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讓學生像陛下所教誨的那樣,每一個步驟和試驗數據都有詳實的記錄。嘿,嘿,這一點還是雷鳴天這家夥教給大家的,說是陛下嚴格要求的。”

哦,朱有孝沒想到宋應星也會無意中拍一次馬屁,把這個功勞送給了自己。朱有孝確實要求雷鳴天和其他的做實驗的人們必須詳實的記錄每一次的過程和結果,大事沒有想到這事還真就形成了習慣,這可是好習慣,讓後來的學習者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重複操作過程,也讓他們更好的理解了許多艱難晦澀的數據。

雖然在後世朱有孝讀過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但是還是忍不住的想問一下:“老宋啊,你們現在整理出了多少東西啊?怎麼編寫的這些教材啊?能給我看看不?”

宋應星樂嗬嗬的笑道:“陛下,我們整理了幾乎所有有關能夠知道的生產的行業,大致分為全書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穀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穀物加工)、《作鹹》(製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鍛》、《播石》(煤石燒製)、《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現在許多工藝部門世代相傳的各種技術,並附有大量插圖,注明工藝關鍵,具體描述生產中各種實際數據,並且按照現在的計量單位,精確到最小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