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收集到非常純淨的氫氣和氧氣,甚至測出他們的重量,薄玨設計了一個完善的收集係統,他通過用水測出了鋼瓶的容積,這個很簡單,然後在陰陽兩級各自玻璃罩罩好,接上鋼瓶,在銅管中間使用氣筒用來加壓,然後就開始用腳踏方式轉動直流電動機,於是就開始了電解水,隨著發電機的轉動,陰陽兩級就不斷開始冒出氣泡,等到看見玻璃罩裏的水位開始下降的時候,就說明開始有了壓力,過一段就用氣管抽一下,到後來就是等到玻璃罩裏的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再抽一次直到氣管再也抽不動的時候,看看壓力標的刻度記錄下來,完成了這次的電解水的試驗。
氧氣暫且自己沒有用,交給了宋應星,因為宋應星聽朱有孝的講述可以用來給煉鋼爐增加氧氣含量來增加溫度,練出更好的鋼來。氫氣就自己使用,用來製造氫氣球,就是在京城裏大家看到的孔明燈,不過這個孔明燈上可沒有任何燈火,隻是下麵吊著一個籃子,籃子裏麵是薄玨薄玨抱著一個鋼瓶。
這個氫氣球的設計比較有意思,它是由三個小氣球組成的,然後在三個氣球外麵在罩一個大氣球,小氣球由鞣製過的小牛皮縫製好,接縫用膠封好,在底部裝上一個銅管通到籃子的鋼瓶上。在鋼瓶上的銅管使用雙向開關,一邊放氣,一邊可以用氣管從小氣球裏麵向外抽氣,把氫氣抽回鋼瓶,憑這這個裝置就可以控製氣球的飛行高度。
像這種飛行試驗充滿了極大的危險,一般情況下這種危險的實驗在中國的社會裏很少發生,但是薄玨這樣的年輕人卻對此有極大的興趣,因為他年輕,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在地麵上做過數次實驗之後,薄玨就進行了這次的遠距離飛行試驗,無疑這次是非常成功的。
現在薄玨正趴在地上,回想著自己這次飛行的經曆。其實這次的飛行並不想想象中的順利,氣球離開地麵以後,隨著高度的不斷變化,薄玨遇到的風向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度讓薄玨對自己的判斷產生誤判,而且上升的速度他自己也感到害怕。其實薄玨沒有想到,在大氣的雲層中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對流層在地麵時實驗不出來的,隻有到了一定高度才能發現。在升高的速度上麵,也虧的是第一次,上升的速度沒有太快,因為高度越高,空氣的密度越小,同時就會造成周圍空氣對氣球的壓力減小,氫氣球就會自己膨脹起來,此時如果不能把氣球中的氫氣抽回來,氣球就會一直升高,最後的結果就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要麼是材料的強度足以耐得住膨脹力,不再膨脹,就此高度停留,要麼就是悲劇性的被撕裂,甚至爆炸,結果是球毀人亡。薄玨這次是比較幸運,當他發現氣球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時,並沒有害怕失去理智,而是迅速的開始向回抽氣,但是此時已經進入了對流層,氣球飛行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偏離了預定的飛行路線,著陸點也偏離了預定位置,所以他現在正在自己享受飛行的恐懼,沒有夥伴們的分享。
當他的助手們終於趕到這裏,看到的是已經疲勞過度睡過去的薄玨。大驚失色的助手們以為薄玨被摔死了,一個個痛哭流涕,還是哭聲驚醒了熟睡的薄玨,後來這就成了一個笑話,分享成功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滿場的哭聲,不過喜極而泣也算是另一種解釋方式,總的來說,這次飛行試驗還算是成功的。
薄玨的飛行表演遭到了宋應星、朱靈的嚴厲批評,宋應星是和風細雨式的諄諄教誨,朱靈則是直接在屁股上踹了兩腳,他們可不願意失去這樣一個聰明的弟子,薄玨自然懂得兩位師傅的意思,笑嘻嘻的答應了他們,自己不再隨便冒險了。但是朱有孝的反應出乎意料,他不但支持這個實驗,而且還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不過也是不支持薄玨自己每次都親自升空。朱有孝提出的意見是製造一種堅固的外殼,利用這個堅固的外殼來阻止氣球在高空的膨脹,進而達到控製飛行高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