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鐵路(五)(1 / 2)

為了盡量減少一般鐵路橋進行現場澆築需要的工程量,朱有孝還是采取了向機械要效率的方法,薄玨再次被朱有孝找了過來,朱有孝這次提出的問題是要他製造出工程攪拌機和水泥罐車,主要是將鍋駝機的功率加大,然後進行運輸水泥使用,這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罐車,現在還沒有這類的工程用車,這種罐車的特點是不容易穩定,因為它裏麵裝載的是流體,這就需要薄玨想法解決,否則就容易出事故。

天才的薄玨將鍋駝機上的傳動軸稍微加長,然後再利用齒輪將方向改變,很簡單的就改造好了攪拌機,但是在運輸水泥罐車的改造上遇到了難題,這在後世也是個難題,要不然就不會發生經常壓死人的事故了,薄玨能做的事降低運輸罐車的重心,盡可能減少晃動對車體的影響,別的方法他也找不到。

湊合著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下麵就是關於黃河、長江等大型河流的鐵路橋問題了,這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了,用水泥現場澆築肯定是不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朱有孝要求的以後必須能夠通過大型船隻,第二個就是必須堅固耐用,還不能經常需要維修。這是朱有孝從後世得來的教訓,必須在這個年代就做出嚴格的標準,以後的大型河流上施工建設各種大橋,隻能高於這個標準不得低於這個標準。

中國在大型河道上建設的第一座鐵路橋是鄭州黃河鐵路橋,橋全長3015米,建成時共有102孔,深槽部分有跨長31.5米的半穿式鋼桁梁50孔,其中26孔位於北端,24孔位於南端,中間淺灘部分有跨長21.5米的上承鋼板梁52孔。橋梁基礎用內徑30厘米、外徑35厘米、下端帶有直徑120厘米螺旋翼的鑄鋼管樁,但入土較淺,橋墩受衝刷甚劇,依靠拋投大量片石防護,勉強維持行車。由於當時的建橋技術和地理條件限製,大橋橋墩入土深度隻有30米,基礎較淺,每年汛期,河床衝刷對大橋的安全造成影響。大概是缺乏對黃河沿岸地質的考察,或者受困於當時建橋技術,比利時的公司把橋墩建築在淤泥裏,而非岩石層上,導致橋梁不夠穩固,埋下後患。

在預計中,黃河鐵路橋朱有孝還打算建築在後世比利時公司建築鐵路橋的地方,采用鋼構的結構,參照後來新橋的參數,以及車輛通過速度,這座橋肯定要比比利時公司采用的鋼構要粗一些,其次橋樁肯定要下的非常深,也就是必須要深入到岩石層下麵,具體需要多大的深度,這還要看雷氏兄弟的能力,但是必須要保證深入到岩層以下,能夠抗擊黃河汛期洪水的衝擊,這是最基本的標準。

要保證通航,在黃河上問題不大,在長江上就是一個大問題,在黃河上的問題是黃河是一條懸河,它的河底比地麵還要高。當然了,現在這時代還沒有後世那麼誇張,但這是一個隱患,朱有孝之所以要重新布局黃河,就是希望這條華夏文明的起源不在成為害河,無論是中上遊的水土保護措施,還是下遊的分流、蓄洪區,目的都是相同的。朱有孝想要將黃河變成可以通航的經濟河流,雖然黃河不想長江那樣具有豐盛的水源,但是經過中上遊的水土保護以後,生態環境就會變得更好,即便是不可能全流域通航,也可以分段通航,在河南段通航就是非常現實的。因此這次計劃修建黃河鐵路橋,就必須考慮的通航問題。

在以後可能遇到的通航問題上,朱有孝讓雷氏兄弟詳細的尋找了關於黃河、長江的水文資料,調查一下黃河、長江的曆史上最高水位,並根據最高水位來決定鐵路橋的高度問題。不過有一點,在洪水形成洪峰的時候,並不適合行船,這一點是必須要考慮到的,黃河的鐵路橋設計的不算太高,隻要超過最高水位九丈即可,相對的長江的高度就得超過十五丈,畢竟長江的水源豐富,後世的萬噸級別的貨輪隻能抵達南京,隻是一個永遠的詬病,因此朱有孝讓雷氏兄弟設計的高度都是淨空高度,這樣的話,在這個標準上,豐水期也可以通過萬噸巨輪,平水期五萬噸的貨輪也可以通過,隻是施工難度增加了很多,對此朱有孝也不在乎,反正現在也不缺錢,財力完全可以支持,就是技術上需要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