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形勢複雜多變,各國之間既有矛盾,也有利益關係,朱有孝的大明帝國也不可能控製各種情況,打鐵需要自身硬,發展好西域自己的地盤才是關鍵。既然已經將希瓦汗國、小玉茲汗國拉上自己的戰車,和大明帝國結為盟友,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就成為穩定的基礎,大明必須要有政策向這裏傾斜。
在朱有孝的鼓勵下,大明的山陝銀行開始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進行投資,各種各樣的食品、皮毛、油脂加工廠在這裏建設。原材料肯定不是問題,無論是西域本地還是從希瓦汗國、小玉茲汗國進口,成本都是比較低,而且非常豐富。大明還在這裏采取減稅政策,戶部決定在這裏的稅率二十年內要比大明內地降低百分之三十,這樣就大大的抵消了長途運輸的成本,反過來運輸企業的興旺,照樣可以為大明賺取不菲的收入,老百姓富裕了,消費能力提高了,自然就對這裏的環境滿意了,人口也就同時增長了,這是一個良好的循環過程。
這些都算是民間投資,朱有孝更加看好的是國家投資,在這塊地方,還有無數的礦產資源,尤其是優質的鐵礦、煤礦,屬於大明官方的礦產資源要有國家控製開采,大型礦山必須要控製存在國家手裏,在戶部的投資下,連續建立了數個大型礦山基地,大型武器製造基地,這些基地的具體位置都有朱有孝安排,布局非常均衡。
朱有孝自己的大明皇家貿易商行也在這裏進行了大量投資,除了一般的日常用品生產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機械製造,鐵牛鍋駝機在這裏開設了分廠,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不斷的在這裏生產出來。地廣人稀的環境,人力資源自然不足,無論是道路運輸還是土地耕作,利用機器勞動的效率肯定要比用人更加合算,因此這些機械銷售非常好。
朱有孝的另一個打算就是修建一條鐵路網,在天山東西兩側都需要修建,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但是如果沒有便利的、成本低廉的鐵路運輸,在這個廣袤的地域裏,很難將各地的建設聯合起來。馱隊、鍋駝機車隊的效率還是太低,短途的運輸問題不大,方便靈活,但是長途的運輸貨物量太少,運輸成本太高,而將要建設的鐵路網絡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天山兩側的地形也非常適合建設鐵路,大多地方都是坦蕩的平原,天山山脈東西之間的溝通比較麻煩,不過這也不是沒法解決,可以在山口地區進行道路建設,無非是修建比較困難,不過不用太慌,完全可以慢慢幹,反正這個工程量極為龐大。
除了經濟、軍事上對希瓦汗國、小玉茲汗國進行幫助,在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頻繁,朱有孝讓禮部的官員邀請兩國的汗王前來北京參觀訪問,向他們展示自己的高度文化內涵,豐富的商品物質,鼓勵他們向大明派遣更多的人員學習。
對於兩個汗國的的不同情況,朱有孝還做了不同的對待,希瓦汗國側重於物質方麵的參觀,讓他們從物質觀點上向大明靠攏。還有就是宗教方麵的引導,讓大明的道教傳播可以在他們那裏進行,建立道觀等建築設施。對於小玉茲汗國,物質、文化生活習慣一起引導,尤其是小玉茲汗國的汗王屬於黃金家族一係,在原來的蒙古部落首領的引導下,小玉茲汗國完全接受了大明的傳統文化,無論是***教徒還是基督教徒,再後來都放棄了那些信仰,小玉茲汗國逐漸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