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來臨時,既是毀滅性災難,也是凝聚人心的最好機會。朱有孝認為,曆史上大明朝的滅亡天災就占據了很大的原因,再加上朝廷上東林黨作怪,致使救災不力,流民遍地,大明朝不滅亡才是奇跡。
現在朱有孝不幸遇到了這個曆史時期,他就得利用好這個機會,既要把自然災害應對過去,還得借此機會徹底清除東林黨對於朝廷的影響,從此開始恢複到正常的清明政治模式。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原因是開始階段或者說它的領導者、創始人都會以公心為主,目標就是獲得強大的團體、組織,但是當它強大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是曆史發展的規律,也是一個很難改變的規則。
比方說“貞觀盛世”,這是一個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著名曆史時期,開創了大唐近三百年的曆史基礎,但是僅僅到了他的孫子時代就開始走下坡路,失去了廣袤的西部地區,原因是李世民自己到了生命晚期就已經失去了進去的決心,進入了休閑生活,尤其是後宮的混亂,留下了隱患。
再比方說東林書院,它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弟子、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到了明朝萬曆三十二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複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本來倡導的精神是“讀書、講學、愛國”,門前的對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誌。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這是多麼高尚的情操啊!但是僅僅過了二十年,它的本質就改變了,為什麼呢?因為它要生存下去就得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依顧憲成先生自己的本意,是為了培養具有愛國精神的讀書人,但是因為其中包含了議論國事的意思,就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乘機而入,尤其是一些世家大族具有野心的子弟,通過物資、金錢資助,再加上一些詩詞之類的東西,慢慢的逐漸掌握了書院的話語權,書院就變成了為他們謀求利益的工具,甚至可以對抗國家的政策。
當東林書院變成商人們謀取利益的工具的時候,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研究團體了,它的性質就變成了一個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的核心目的就是為商人服務,國家興亡不再是它的目的,因此更多的文人為了追求利益紛紛加入這個團體,逐漸就被宦官們成為“東林黨”。
宦官們不一定都是好人,也不一定都是壞人,但是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忠心於皇帝,他們和皇帝的關係是皮和毛的關係,他們的權利是建立在皇帝信任的基礎上。他們這個群體是非常愛財,他們沒有完整的人格,但是因為他們的忠心,讓皇帝使用起來非常放心。因此,曆史上許多宦官權勢極大,甚至可以幹涉朝政,但是往往下場並不好,每當新皇登基的時候,往往就是宦官們最緊張的時候。
曆朝曆代都有宦官和大臣們爭鬥,到了曆史上明朝末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極點,宦官們不但要和臣工鬥心,還得和東林黨鬥智,但是由於東林書院的存在,在南方地區他們掌握了話語權,而且有更多的官員得到了東林書院的資助,使得他們的政治傾向更偏向於維護世家商人的利益。因此宦官們不得不依靠皇權進行強力鎮壓,這也讓書寫曆史的文人們對他們更加痛恨,讓後世人都覺得宦官們都是非常不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