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利益問題(2 / 2)

朱有孝的意外出現,讓曆史在天啟元年發生了轉折,尤其是朱有孝舉辦的新式大明官吏學院的培養官員方法,讓學子們想通過科舉、拜師,然後成為官員的方式徹底顛覆,這樣一來想通過東林書院的培養,然後再通過層層關係升官,最後達到為世家、商人等謀求政治利益的道路不通了,東林書院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對於學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弱。

那些企圖通過東林書院培養利益代理人的財東們自然不甘心自己的道路被堵,必須要重新選擇新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利益,這樣一來,就在東林書院的基礎上,他們通過銀行的關係,建立了利益更加密切的利益集團,這就是商會集團,企圖利用龐大的財產控製市場,攫取超額利益。

在什麼情況下才是商人們賺錢的機會呢?危機、災難到來的時候,並不是說隻有在這些極端情況下才能掙錢,而是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才可以控製市場,製造輿論,攫取不合理的高額利潤,而且從法律意義上來看,他們做的並不違法,但是從道德意義上來看,他們的行為確實不齒,損害了更多的貧困人群的利益,讓更多的人處於困苦。

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是位大多數人服務的。為了保證維護國家權力機關的正常運轉,稅收是唯一的收入來源,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大家需要繳納保護費。正常的秩序來說,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做出更多的貢獻,普通人隻需要做出自己的本分事情就可以了,但是事情往往是相反的,有錢人企圖擁有更多的財產,普通人也期望成為有錢人,稅收就成了國家和個體之間的博弈,究竟誰應該獲得更多的部分,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

朱有孝仔細研究過後世各國的稅收政策,有的國家采取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利用國家權利進行財產的第二次分配,有的國家采取低稅收、低福利,藏富於民,更多的國家則是采取預算赤字的方式,通過超量發行貨幣,隱蔽的攫取民間利益,這是一種非常規的手段,但是卻被用來成為常規方式,結果造成的是市場物價橫飛,尤其是提倡的提前消費,借貸消費,造成了物價飛漲,損害了國家的信譽。

朱有孝認為在當代太祖時代的國家收支平衡政策最好,這種政策保證了市場的長期穩定,雖然表麵上看來經濟發展速度不快,但是勝在社會穩定,民心穩定,不會發生大起大落,可以保持國家持續發展,讓大多數人們處於幸福感狀態,這才是一個國家正常發展的模式,比單單追求表麵的數字好多了。

憑借國家權力幹預市場是一種非常規手段,但是如果憑借國民教育和龐大的國家調控收場手段達到這個目的,這才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高境界。朱有孝的目標就是通過一係列的商業手段,讓大明的世家、商人們懂得,隻有合情合理、合法守法、崇尚社會道德的經營者才能獲得合理的利益。

明朝的曆代帝王都沒有強大的財源做這些事,就算是最會攢錢的萬曆皇帝,進行援朝戰爭時也隻能動用內帑來支付費用,結果很悲劇,自己的錢花光了,等到後來努爾哈赤帶兵打過來時沒有錢打仗了。

朱有孝現在就有屬於皇家的貿易商行,還有騰龍銀行作為堅強的後盾,根本不怕這些,而且朱有孝就是打算把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和騰龍銀行建成遵紀守法的道德楷模,最守法納稅的企業,讓大明所有的企業以他們為標準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