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黃河以外,還有陝西境內的渭河、涇河,這也是經常發生水災的河道,袁應泰把舊有的鄭國渠再次重新休整,拓寬渠道,加固溝岸,在輔助修建無數的小輔助溝渠,讓涇河可以變得更加容易控製,灌溉的麵積比原來擴大了數倍。
至於渭河,一直以來有涇渭分明的說法,可見渭河渾濁的曆史久遠,《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可見渭河作為黃河的支流之一,成為黃河渾濁的原因之一。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陝西人民的母親河。唐代詩人岑參筆下的渭河承載了無限的故國家園之情,"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見渭水思秦川》)。渭河流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曆史上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先秦文化和文治武功的漢唐盛世。
曾經的“八水繞長安”風景秀美,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現在經過袁應泰的不斷治理,長安開始恢複上古時代的風貌,渭河上遊的居民大量向外地遷徙,人口對自然的環境破壞減小的最低程度,人造森林在渭河兩岸形成,水土流失量減少,渭河自然變得更加清澈。
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耕作,到了唐朝以後,關中平原的水土已經無法負擔起龐大的人口數量,土地也變得越來月貧瘠,人們多大自然的索取已經超過了大自然的自我恢複能力,這才是環境不斷變得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自隋唐以後,長安的地位不斷下降,再也沒有一個朝代在這裏建都。
朱有孝的人口遷徙規劃,就是意圖減少陝西的人口數量,減輕人口發展對自然的索取,袁應泰的治理黃河、涇河、渭河流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治理的力度非常大,也非常順利,陝西開始恢複上古時代的風貌,土地在普遍種植大豆類作物、秸稈還田的方法下,變得肥沃,同時也為老百姓提供了足夠的食用植物油,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對於袁應泰的成績,朱有孝不吝誇獎,袁應泰的陝甘水利建設成績不凡,自然就讓陝甘的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變得更加強大,估計以後陝甘地區就不會再發生大麵積的自然災害了,這一塊地方算是讓朱有孝放心了。
當然了,陝甘地區流民起義的首領除了讓朱有孝在就除掉的早期首領以外,後麵成為新一代首領的李自成、張獻忠、郝搖旗等人也早就讓朱有孝收服,而且改名為李自成的李鴻基現在已經成為了大順國的大順侯,沒有機會再回來造反了。
陝甘地區的流民起義曆史已經被朱有孝掐死在萌芽狀態,發生流民起義的曆史條件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這是朱有孝穿越到大明的一大功勞,更大的功勞是陝甘地區的環境治理是利國利民的千年大計,隨著環境的不斷改變,這裏的人口還可能再次增加,朱有孝就讓陝甘總督製定了一個人口發展規劃,鼓勵人口流動遷徙,保證這裏的人口數量,維護好這裏的自然環境,避免以後再次出現環境破壞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