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雙11”的裏程碑(1 / 1)

“雙11”的裏程碑

視野

作者:陳宇祥

視野/時事評論

“雙11”的裏程碑

文/陳宇祥

盡管電商大戰頻頻出現,

但“雙11”的節日般狂歡,

才真實地反映了公眾對

網購文化的認可,可以

視其為網購文化確立的

一個標誌。

“雙11”以天貓全天交易額達350.19億元收官,可關於這場網購狂歡的話題應該說才剛剛開始。

目前,媒體對“雙11”的報道,除了曬出的各種銷售數字,就是反思網購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包括交易額注水、退貨比例大、虛假打折、物流阻塞等。

但是,公平地講,不論網購本身還存在多少問題,或者“雙11”還存在多少爭議,所有電商和入駐電商的商家都應該對天貓道一聲:“謝謝!”

眾電商搭車升格“雙11”

如果說前幾年都是天貓在唱“獨角戲”,其他電商隻是附和,那麼2013年眾多電商早已摩拳擦掌,京東、國美、蘇寧易購、當當網等除了提前備戰截流天貓,還各自“造節”促銷,意欲分流“雙11”,誓要從天貓口中分一杯羹。

當當網提前一個月拉開大戰序幕,以店慶月為“前鋒”,宣布店慶月與“雙11”同步上線。10月28日,京東商城加入“雙11”大戰,其“不光低價,快才痛快”的主題直擊天貓第三方物流的軟肋。蘇寧易購則自創購物節,借助大手筆投資PPTV的東風,於10月29日對外宣布正式啟動“第一屆O2O購物節”。

如此一來,原本天貓創造的網購日,如今在眾電商的集體跟進下,已演化成一個全體電商的節日。不論是綜合電商,還是專業電商,都能從中獲得“搭車效益”。

而入駐電商的商家,其中不少是在“雙11”前才正式踏上網購渠道,而“雙11”立即給了他們可觀的回報。一些正處於低穀的快消品商家,甚至因此信服了新渠道的前景。

因此,各路電商和眾多商家需要感謝天貓,不僅是因為一天的銷售數字展示著中國消費者的網購潛力,而且電商網購平台的價值在短時間內得以凸顯。更主要的是,“雙11”已經對社會經濟和商業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盡管“淘寶體”已經存在多年,電商大戰也頻頻出現,但是消費者在“雙11”的狂歡,才真實地反映了公眾對網購文化的認可,可以視其為網購文化確立的一個標誌。

解決問題就能做大蛋糕

當然,我們還是要說一下問題,問題中蘊含著新商機。

最顯著的問題仍然是物流。“雙11”過去一周後,“物流詳情”在某一節點停滯的訂單仍有不少。如果有人能在短時間內將社會閑散運力臨時組成大規模快遞隊伍,這一問題可能會大大緩解。大量退貨也是物流公司的苦惱之一,會不會產生專門負責退貨的物流公司呢?另外,隨著專業電商的增多,如酒類、奢侈品、生鮮食品等需要在快遞過程中“特殊照顧”的商品大量增加,還可能催生專門提供高附加值快遞服務的專業物流公司。

數據的真實性是另一個受到多方關注的話題。電商曬出的成績單有沒有“水分”?網購狂歡者當中哪些人隻是來“刷單”的?微博或微信營銷是不是真的管用?在這個所謂的“大數據時代”,誰能夠給電商和商家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誰就可以走在數據分析行業的前列。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在媒體發表大量質疑報道之後,消費者的網購行為會更加成熟和理性。電商有了“文化”,就要保持一份自信和淡定,不要再像小孩子那樣,為了搶到零食和玩具,跟小夥伴們擠破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