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改革,重回“92共識”正途(1 / 1)

中國改革,重回“92共識”正途

視野

作者:馬光遠

獨立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

對於關心中國改革的人而言,2013年11月9-12日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無疑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最為重要的一次“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將以怎樣的姿態和決心描繪未來中國改革的藍圖,一直被外界視為能否凝聚人心、突破轉型國家麵臨一係列陷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想的關鍵。

輿情起起伏伏

從12日全會開完當天會議公報發布,到16日《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布,輿情變化也準確地捕捉了國人對改革突破的期盼和對改革停滯的擔憂。由於會議公報除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等少數亮點內容外,並未涉及國人關切的國企、戶籍和壟斷行業改革等重大問題,也無就改革舉措提出路線圖和時間表,因而引發極大的失望情緒。第二天,滬深及全球主要股市都因擔心中國改革前景而收跌。

讓人欣慰的是,管理層及時關注到輿情變化,打破常規慣例提前於16日公布《決定》全文,還罕見地公布了習近平在全會上關於《決定》起草的說明。從《決定》發布當天及第二天的輿情看,國內外主要媒體對《決定》給予極高評價,認為力度空前,超乎預期。連作為自媒體和影子監督者的微博,對官方的舉措也普遍給予正麵評價,實屬罕見。

“南巡”魄力再現

筆者注意到,在習近平關於《決定》的起草說明中,特別強調兩個時間概念:一是35年改革開放的曆屆三中全會;二是1992年小平“南巡”。這打消了過去一段時間外界對“前後兩個30年相互不能否定”的過度解讀和擔憂。而“南巡”的特別強調,讓改革開放道路再次回到“92共識”。眾所周知,小平同誌92年“南巡”,改革麵臨重大困難,南巡之前,中國當時氣氛壓抑,“左”的走回頭路思潮很瘋狂,對改革開放的否定和抨擊極其囂張。88歲的小平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用自己最震撼的力量,硬生生將改革開放從“左”的思潮中解救出來。小平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麵對左派人士對改革開放的否定和抨擊,小平嚴厲警告:“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誰不改革,誰就下台。”這些極具魄力和勇氣的話,至今聽來仍蕩氣回腸,令人振奮!

因此,讓改革回到“92共識”,不受左的思潮幹擾,這是目前關於改革的最大公約數。在習近平的起草說明中,能明顯看到小平同誌當年推動改革的勇氣和決心。比如,習近平強調:“提出改革舉措當然要慎重,要反複研究、反複論證,但也不能因此就謹小慎微、裹足不前……隻要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該幹的還是要大膽幹。”這無疑是小平92“南巡”推動改革的魄力的再現。

而就《決定》本身看,亮點無處不在。比如,在經濟體製改革領域,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被視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理論創新,基本經濟製度、市場體係、政府職能和宏觀調控、財稅金融、土地製度、生態文明等方麵的改革,都要以此為標尺。並以此為主線,大幅度削減政府在投融資、市場準入、價格管製以及宏觀調控方麵的職責。在所有製方麵,提出公有製和非公有製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打消非公經濟疑慮。在城鄉一體化方麵,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農民真正得到了在土地收益方麵的權益等。2萬多字,6大主題,60多項改革任務,處處都有亮點。

當然,改革不是文字遊戲,《決定》再漂亮,執行不好,改革仍然會失敗和流產,也會令大家對改革失望。就此而言,我們希望,為了確保改革的成功,即將成立的“改革領導小組”真正具有權威,承擔起協調和推動改革的重任。唯有如此,方不負國人的信托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