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退民進”可否期許?(1 / 1)

“國退民進”可否期許?

視野

作者:吳曉波

藍獅子圖書出版人、財經作家

民進,可以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曾有很多人對此後出現新一波的“國退民進”充滿熱望。但從會後頒布的公告來看,相關決策還是存在諸多的糾結和矛盾之處,呈現出鮮明的“左右互搏”特色。

中央一方麵承諾今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麵,又提到“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這兩者背後的理念幾乎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前者讓人們看到了對“打破國企壟斷”的希望,但後者又似乎表明,國企的角色仍將得到政府的保護,甚至還有可能加強。

正是這種晦暗不明的表態,讓很多人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們顯得並不是那麼振奮。

國內一位知名房地產企業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三中全會將民營經濟提高到和公有經濟對等的地位,都作為經濟基礎,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民營企業將迎來另一個春天。”但是也有失望之處,“在現有的國有企業改革方麵沒有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應該能代表民營企業家們的普遍心態。

國退,不可

在我看來,保持點失望情緒是好的,民營企業家們千萬不要對“國退民進”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可以從曆史、邏輯和現實三個角度去印證這個觀點。

首先,回顧35年改革開放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很少會主動地通過有步驟的方式來推動市場化改革。而所有的市場化改革,都是意外和被動的結果。有人將此次三中全會拿來與之前幾次三中全會比較,但其實大環境還是有根本上的不同。像1978年在農村實行的包產到戶、聯產承包責任製,1979年的國有企業放權讓利改革,以及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進市場化變革,麵臨的一個背景都是國民經濟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在此情況下,政府被動放權,屬於被逼至“不改革就死路一條”後的無奈之舉。而今天,雖然遭遇種種問題,但國民經濟仍然保持了7.5%左右的增速,在此情況下,政府其實沒有足夠的改革動力,反之,遭遇來自各方麵的改革阻力會相應加大。

其次,國企的存在是一個政治命題。我曾經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沒有尋找到更好的國家治理模式之前,對於以‘大一統’為治理目標的中國來說,國有經濟的全麵瓦解是不可思議的。”從目前來看,國企特別是銀行、能源、電信和運輸等關鍵領域的國企,仍然是中央政府實施調控經濟的重要抓手。甚至在不少經濟學者看來,中國能夠在幾年前渡過金融危機,避免經濟崩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國企的存在。這就使得國企成為中央政府眼中的“最後的堡壘”。隻要基於這樣的認識,“國企占據資源領域,民企待在產業中下遊”的格局就不會得到改變。

再次,民營企業的進擊仍然被限製在國企主導的話語背景下。在過去幾年,互聯網公司的很多舉措帶給我們不少的驚喜,它們利用技術的優勢對傳統的壟斷領域發起挑戰,比如微信對電信行業的衝擊,支付寶對金融行業的衝擊……但是這些互聯網公司很快就遭到了相關部門施加的壓力,不得不延緩發展的腳步,以確保不觸及雷區。而另一個現象是,隨後出現的類似產品都幾乎變成國企參與進而掌控的產物。值得慶幸的是,此次互聯網領域掀起的“民進”,沒有重蹈2004年一幹企業傾滅的覆轍,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容忍和鼓勵此類舉動,它對大型公司的網開一麵換取的是新的管控方式的出台。

總體上說,此次改革仍然秉承著漸進式的理念,中央的邏輯也很明確,釋放一定的權益給予民間。但是涉及關鍵利害的領域則半步不讓,“民進”可以,“國退”則萬萬不可。而這也勢必導致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在未來上演更為激烈的碰撞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