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城鎮化中的新製高點
聚焦
作者:謝丹丹
論壇嘉賓:
賈鋒
華耐家居集團總裁
卞華舵
遠東控股集團首席投資官、和靈資本董事長
陳士力
慈銘體驗執行總裁
楊彬
易觀國際聯合創始人、易觀商業解決方案總裁
徐小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農村經濟研究部原部長
主持人:
楊坤
南開商學院企業管理係主任
以產業為支撐的城鎮化
主持人:請每個人就當前城市化、城鎮化先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如何理解新城鎮化?
徐小青:第一點,現在談城鎮化,是基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改革開放30年,經濟高速增長,但我國現代化進程還沒有完成,所以城鎮化是必然的。
第二點,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在這30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已經發生明顯變化。第一產業農業向第二三產業過渡,農村的人口向城市轉移。
第三點,國家政策積極有序地推動城鎮化。“城鎮化”這個詞,在2000年11月第一次出現在國家的文件裏,當時叫計劃。在“十五”計劃裏提出來,叫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這句話到現在為止已經講了13年。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對於城鎮化都有論述。到“十一五”的時候,又提出合理規劃,節約土地,集約發展,要合理吸收、轉移農業的勞動人口,按不同情況,分類吸收。到“十二五”又明確提出來,要合理地優化空間布局和形態,要形成城鄉一體的格局等,實際上是從政策上非常明顯的變化。
這是一個大的曆史機遇,大的環境,我們要緊緊抓住。
楊彬:城鎮化不應該是什麼?
第一,不應該是霧霾化、擁堵化。城鎮的聚集,歸根到底是讓產業更有效率,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愉快,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推動過程。第二,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物質提升的過程。不是把老百姓、農民搬上樓房,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城鎮化應該是什麼?城鎮化應該是國家層麵推動的一個有戰略意義的係統化工程。
如何城鎮化?第一,充分討論,達成共識。第二,各方參與者應該提前謀劃,在推進過程中,不斷根據相關政策和資源作微調。保證城鎮化圍繞人來展開,達到讓人們生活更好的根本目的。
第三,利用經濟發展新的技術、新的平台性工具,比如說互聯網、電子商務,來更好地推動城鎮化。電子商務不僅可以推動產業升級,還能拉動當地消費。實踐證明,互聯網工具和電子商務還能解決很多生態問題。
陳士力:我理解的城鎮化簡單幾個字就是“農民進城”,是一個人口向城鎮聚集的過程,城鎮數量會越來越多,城鎮人口規模越來越大,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與之相配套的醫療、住房等社會問題都有可能暴露出來。
這裏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城市化,一個是城鎮化,其實隻不過是國內和國外的叫法不同而已。城市化首先應該有市,現有產業的支撐,才能避免空城、鬼城,城市的發展才能持續。
城鎮化應該先有鎮,然後才有城,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的關鍵應該還是整個城市的發展要有配套,要有支撐。所以我理解的城鎮化,就是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下,活得有尊嚴。與之相配套的健康產業,在整個城鎮化進程當中是大有作為的。
卞華舵:城市化,“城”和“市”大家都能理解,關鍵是“化”是什麼,在我看來,這個“化”有三層意思。
第一是“化”工,化工是產業化,一個好的城市化必須有產業基礎。
第二是“化”境,就是環境,一種是硬環境,一種是軟環境。硬環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水電氣等。但軟環境更為重要,它包括教育、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
第三,最重要的是“化”人。2012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宣布,中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1%,這指的是常住的城市人口。但如果按照戶籍製度,現在的城市化率隻有36%左右,是不是因為農村人住在城市就是城市化了呢?
顯然不是!因為農民與城市人之間的差別很大。第一是生產方式的差別,其次是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生活理念的差別。
隻有化工,化境、化人三方麵完整、有機統一起來,才叫城市化。
賈鋒:如何科學地城鎮化,我要談談現實的困境。
建材行業的很多行業協會都是官辦的,例如,輕工部、建材局。這些人對企業、對產品、對顧客需求了解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