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鷹:危機中的減法哲學
聚焦
作者:邊書平
書平
森鷹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曲線成長
森鷹的16年,也是董事長邊書平不斷做減法的16年。
1998年,在一次歐洲旅行中,邊書平偶然看到德國的木窗製作得非常精美。幾乎沒經過什麼論證,他就決定拿回中國生產。此後就有了森鷹,有了木窗業。
一年之後,邊書平把原有公司的其他業務都交給了總經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木窗製造。森鷹從起步起即確立“三不原則”,即不做鋁窗,不做塑窗,不做門。而專做木窗,是森鷹早期的聚焦戰略。
1999-2003年的5年間,邊書平帶領團隊走遍歐洲和北美,遍訪天下做木窗者,從德式木窗起步,相繼引進了日式、美式、澳式等各類風格的木窗產品。他當時的想法是森鷹隻做木窗已經夠“專”了,要把森鷹做成世界木窗博物館,就得推出各樣的木窗去滿足各種需求。但是,這卻是一次嚴重的誤導。雖然德式、日式、美式、澳式同為木窗,但其結構、用材、設備、工藝都不同,這就帶來物流混亂、成本高、工人不熟練等諸多問題。另外,不單單是多產品的工廠難以管理,而且運作多項目的現場更加艱難。他意識到單憑一家公司、一個老板永遠不可能同時做好工廠和現場,更談不上作出規模效應。
一直到2003年在投資了2億元,苦心經營了5年後,森鷹的銷售才勉強達到7000萬元。不但是森鷹,當時整個中國窗產業也沒有一家10億元規模以上的企業,可以說全國3萬多家窗廠,清一色的都是小微企業。這與中國龐大的房地產市場極不相稱。邊書平對木窗開始失去信心,就把森鷹交給了一位空降總經理,自己則去做了3年的國企並購。結果是並購業務獲利頗豐,森鷹卻瀕臨崩潰。
2006年年底,森鷹的工廠和現場都異常混亂,其他公司也同時出現危機,這讓邊書平心力交瘁。他開始接受基督教信仰,心態也隨之轉變。這一年,他痛下決心,開始做減法,專做森鷹窗業,並在危難之際重新披掛上陣,親自“操刀”森鷹的變革。
放棄與聚焦
邊書平不服輸的性格,啟動了森鷹曆史上兩次刻骨銘心的放棄與聚焦。
他認識到,光依靠自己做現場管理是不行的。應該采取代理製度,放棄現場,聚焦工廠,把服務交給代理,而森鷹隻管製造。他還認為,代理商是老板,他們管現場,一定比森鷹更負責任,所以森鷹的這片天應該由一批老板來共同撐起。這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專業化“分工手術”,卻“動”了整整6年時間。手術並不難,難在利益分配,人家為你做安裝、服務是要付出努力並承擔風險的,但同時必須要有利潤。
解決出路有兩條:降低成本和提升價值。對於邊書平而言,“偷工”不能幹,因為員工收入是創新與責任的基本動力;“減料”更不幹,行業內無人不知,森鷹隻使用世界上最好的設備和材料。那麼就別無選擇,隻能提高價格。而令人驚異的是,價格上去了,銷售卻飆升了。2009年森鷹首次突破3億元,2010年突破4億元,代理商們樂了,顧客投訴不見了。實踐證明,專業化分工帶來了效率和質量的提升,而顧客對好的服務也是肯定埋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