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想問曹總,你是做鋼鐵的嗎?如果你是做鋼鐵的,5年之內恐怕沒什麼希望。當初IBM是做機器的,但後來他變成了提供係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10年間,它由負81億美元做到正81億美元,所以IBM現在的口號不是製造,而是服務,所以,如果鋼鐵企業,不再是做鋼鐵,就會有更多新的空間。
第三,對於葡萄酒業的李總,我的建議是:小企業過冬的最大智慧是,和你的客戶共成長。美國有一家店叫斯坦店,就是賣折扣服裝、箱包。然而,商業企業遭遇經濟大簫條,對麵又開了新的折扣店,價格便宜、品類又多。斯坦店是如何打倒那家店,變成世界500強的呢?它就是把客戶吸收為它的股東,在全世界一共發展了500萬家小股東。不但買東西有折扣,還可以有分紅,這是一種很智慧的思路。
史蒂文·斯坦:我認為,此時信心是最首要的。我們有很多值得自信的方麵,像有團隊的智慧,有對同一目標的共識,有足夠的勇氣,這些都可以幫助企業度過困難時期。同時也要看到,還有很多潛藏的機會,還有一些非常積極的方麵,這需要大家的智慧,利用你的資源來度過這樣的危機。
還有,我們要能有承受力,要知道需要哪些幫助,怎麼獲取幫助。隻要你一直樂觀,保持勇氣就可以度過。也許你需要做一些艱難的決策,但這並不妨礙你可以作出一些正確的決策。
應變的智慧
楊光:從危中看到機,這是企業家區別於一般組織成員的地方。當許多企業家選擇穩妥的打法時,淨雅卻選擇了新的領域,甚至不斷並購,從餐飲進入大食品產業。那麼,作為企業家,該如何在決策時規避風險,同時在果敢決策時,又能承擔起責任?
張永舵:對於從事餐飲業25年的“老兵”來說,我們有兩個信念:第一,中國的餐飲行業、食品行業,永遠是一個朝陽產業,也是中華民族國粹的產業;第二,是基於我對這個行業的一種使命感、責任感,追求使然。
一個領導者,有沒有不斷否定自我的勇氣和智慧,確實是領導者評估的一個要素。在整個決策當中,有沒有去接受他人異見的能力和智慧。但一旦作出決策就要勇往直前,絕不要瞻前顧後。
對待現在的組織,要由提要求變成樹立目標,由控製變成啟發,由說服變成啟迪,由控製變成影響。因此,要想帶領團隊走向未來,首先要做到從自我的改變開始,才能贏得團隊的改變。在做事時,我認為要從賢不從眾,一定要果斷,甚至有一些霸權;但在待人時,要從眾不從賢,要讓大家來決策。
曹慧泉:到目前為止鋼鐵行業還是一個支柱產業,中國現在的產量是7.8億噸左右,占到全球一半,但未來也將麵臨增長緩慢的現實。鋼鐵產業的定義已經改變了,不單是做鋼鐵的生產,未來更多要做產業鏈,變成了以精益生產或以更為高效的經營方式,以及在產業鏈上的協同。
這個轉變是比較艱難的變化,原來的團隊都鑽技術,而不會了解下遊客戶在服務上的要求,也不會了解包括現在金融化之後的期貨市場。我們現在更需要人才的準備,怎麼樣找到自身第一的能力,怎麼樣跟本企業結合起來,這段距離需要領導者來彌補。此刻,關鍵是要找準方向,堅持朝這個方向做。
企業家的作用是什麼?首先,就是要把所有能集合的資源串起來,把它們串成一串珍珠項鏈。你有把它做成珍珠項鏈的思想,就是第一個價值;你能掛上這串珍珠項鏈就是更大的價值。第二,利用頭腦風暴。團隊在決策前要能開放地、充分地聽取意見,但在決策執行時,要步調一致的統一起來,這是要把握的兩個層次。
李瑞琴:我們這幾年走了自己獨特的路。如果葡萄酒在傳統行業中拚個你死我活,慘烈的競爭,肯定兩敗俱傷。我們這幾年用創新的思路,正在把葡萄酒設計成為一個理財產品,一個金融產品,我們不是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消費品。在加上新疆產品綠色天然的特色,所以我對未來特別樂觀。
主持人:稻盛和夫在做KDDI(第二電電)時,麵對其核心團隊和股東的反對,他深夜回家後捫心自問,我有沒有私心,當他自問了半年,明確自己沒有私心的時候,他堅決去幹。因此,當你沒有私心,又把這件事想清楚時,就堅決去幹,也許會打開一個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