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法律獲暴利
1968年前後,由於日本經濟的調整增長和貿易順差,日元日漸升值,美元日顯疲軟,因而日本的外彙儲備飛速增加。70年代初,日本的外彙儲備隻有35億美元,這是日本戰後全體日本人25年辛勤工作的結果。可是,從1970年10月份開始,日本的外彙儲備便成億成億直向上爬升,1971年8月達到125億,其中8月份一個月的外彙就越過了戰後25年的積累,達到46億元!最後總儲備額竟達到150億美元,而時間還不到一年。對此,日本政界、新聞界,還有商界中大多數人,都陶醉於良好的自我感覺中:“這是日本人勤勞的象征,因為日本人勤奮工作,才積攢下這麼多的外彙。”
然而,猶太人卻在暗暗好笑,邊笑邊調集一切頭寸,向日本大量拋售美元。因為他們知道,日元的升值是遲早的事情,隻要日本的外彙儲備超過100億美元,這個時候便會來臨。這個美日彙率的大幅變化,也許是20世紀中最後一個發大財的機會。所以,猶太人甚至向銀行貸款來向日本拋售美元。對於猶太人的動作,反映遲鈍的日本政府一直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國會隻知道辯論這些流入日本的外彙會不會對日本經濟造成破壞。一些人振振有詞地說道:“外國人搞投資,絕對賺不了錢,即使賺了錢,也要納稅。”殊不知,猶太人雖然從不偷稅漏稅,但根本沒有辦法向日本政府納稅。不過日本政治家的算盤也不是全錯,日本有嚴格的外彙管理製度,靠在外彙市場上搞買空賣空式的投機是不可能的。
但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眼裏周詳嚴密的外彙製度,從猶太人那邊看卻有一個大漏洞,這就是當時的《外彙預付製度》。根據該條例,對於已簽訂出口合同的廠商,政府提前付給外彙,以資鼓勵。但這個製度有個缺陷,那就是必須允許退貨。猶太人正是盯上了日本的“提前付外彙”和“退貨”這兩點。這樣,猶太人先與日本出口商簽訂合同,將美元賣給日本,然後耐心等待,等到日元升值,再以退貨的方式將美元買回來,一賣一買,利用日元升值造成的差價,便可以穩賺大錢。等日本政府的外彙儲備達到129億美元時,他們才如夢方醒,意識到這種狀況的危險,然後才停止“外彙預付”,不過還留了一個尾巴,允許每天成交1萬元。最後,等外彙儲備達到150億美元時,日本政府隻好宣布日元升值,由360日元兌換1美元提高到308日元兌換1美元。這樣,猶太人在短短幾個月內1美元就淨賺52日元,日本政府則總共損失了8億美元,相當於每個日本人損失5000日元。而這筆錢據說大多是猶太人賺去了。難怪有的猶太人流著淚感謝日本政府的寬大和愚蠢,愚蠢到不用說及早關閉外彙市場,就是按原比值退還預付款的辦法也不敢用。按理說,日本的《外彙預付製度》本來是為了促進日本企業開展外貿的。接到國外訂單,盡早拿到外彙就可以及時進口所需的原料,確保按期交貨;企業拿到預付款還可以減少資金占用,何樂而不為?而且,允許退貨也是交易場上的常例,本身並不是什麼大漏洞,除非在日元升值的情況下。而猶太人正是鑽了這原來並不是漏洞的漏洞,他們壓根就沒有要貨的意思,隻不過是為了賺錢而賣出買進一回,而日本政府明知紅燈而偏要去闖,怪不得有些猶太人因賣美元賺得錢實在太多,差點高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