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成語命題設誤的陷阱

應用閱讀

作者:何傳躍

成語運用能力考查是《語文考試說明》中的重要考點,也是高考語文試題中長久不衰的題型。怎樣才能跳出成語設誤的陷阱呢?下麵結合2013年所考查的成語歸納說明:

一、不辨色彩,褒貶失當。

有些成語具有鮮明的情感色彩,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褒貶色彩,否則就會誤用。如:

為了完成在全國的市場布局,我們三年前就行動了,特別是在營銷策略的製訂上可謂處心積慮。(2013年全國大綱卷)

句中的“處心積慮”意思是用盡心思地謀劃,費盡心思地做壞事,是一個貶義詞。

二、對象錯位,擴大範圍。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使用對象範圍,如果對成語使用的對象、範圍把握不準,就可能張冠李戴,使用錯誤。如:

如今,視覺文化方興未艾,在這圖像和文本相互轉換、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現實下,圖文關係正在成為中外學者共同關注的跨學科研究熱點。(2013年安徽卷)

句中的“方興未艾”意思是事物正在發展,還沒有停止,多形容大好形勢和新生事物正在蓬勃發展。“視覺文化”不能用“方興未艾”,屬於對象錯誤,可以用“如火如荼”。

三、拋卻整體,斷詞取義。

成語的意義具有整體性,隻斷取成語中個別詞素的意義,而拋開成語其它詞素的意義,就會導致成語使用錯誤。如:

沉迷網絡使小明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幸虧父母及時發現,並不斷求全責備,他才戒掉了網癮。(2013年全國大綱卷)

句中的“求全責備”意思是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指苛責別人,要求完美無缺。該句舍去“求全”而隻取“責備”的意思,違背了成語作為固定短語的整體意思,使用是錯誤的。

四、不辨功能,錯誤放置。

有的成語使用時有著約定俗成的語法功能,如果不了解其造句功能,就會錯放位置。如:

荊山之巔的大禹雕像頭戴櫛風沐雨的鬥笠,手握開山挖河的神鍤,腳踏興風作浪的蛟龍,再現了他與洪水搏鬥的雄姿。(2013全國新課標Ⅱ卷)

句中的“櫛風沐雨”意思是風梳發,雨洗頭;形容人經常在外麵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該成語是一個聯合式短語,其約定俗成的造句功能是在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該句用“櫛風沐雨”修飾“鬥笠”,這個成語是不能作定語的。

五、形近混淆,錯解詞義。

有些成語與其他成語由於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使用時極易混淆。如:

隨著出版業的市場化和多元化,類型多樣、題材豐富的作品大量湧現,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製濫造,令人不忍卒讀。(2013年浙江卷)

句中的“不忍卒讀”意思是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淒慘悲苦,令人心酸。“不堪卒讀”意思是不能讀下去,常用以形容文章槽糕,讓人不肯讀。兩個成語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相同,顯然“粗製濫造”的作品應是“不堪卒讀”。

六、前後矛盾,不合事理。

有些成語,單從其本身的意義來看似乎正確,但可能在句子中和其他詞語或分句表意是矛盾的。如:

迅速崛起的快遞行業,經過幾年的激烈競爭,大部分企業都已經轉行或倒閉了,市場上隻剩他們幾家平分秋色。(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

句中的“平分秋色”比喻雙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該成語用於“雙方”,而前麵是“幾家”,這是前後矛盾。

七、主觀臆斷,望文生義

成語的含義是約定俗成的,由於缺少對成語意義的準確理解,僅從字麵的意義來推測,就容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張經理語重心長的一席話,如電光火石,讓小餘心頭淤積的陰霾頓時消散,再次燃起爭創銷售佳績的激情。(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

句中的“電光火石”原為佛家語,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現多形容事物像閃電和石火一樣一瞬間就消逝。詞義與語境不符,誤用在於望文生義,隻關注了“電光”“火石”的字麵意。成語是語言中的珠玉,具有一般詞語所不能比擬的表意功能,從而成為必考點。成語複習積累是關鍵。了解高考試題中成語考查的常見錯誤類型,審視命題規律,把握題型特點,做到有章可循,則有利於提高成語使用的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