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金融學中的應用
會計與金融
作者:譚曉宇
【摘要】本文分析當代家庭金融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結合風險管理的知識論證家庭金融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結合時代背景提出應對策略,旨在對當代複雜經濟形勢下金融個體單元(家庭)的風險管理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風險管理,家庭金融,保險
一、背景介紹
(一)理論背景
風險管理是一個管理過程,包括對風險的定義、測量、評估和製定應對風險的策略。目的是將可避免的風險、成本及損失極小化。其處理辦法包括:風險規避、損失控製、風險置留及風險轉嫁。
“金融風險”(Financial Risk),是指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個經濟主體在金融活動或投資經營活動中,因各種因素的不確定變動而受到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按形態可分為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彙率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通貨膨脹風險等。近幾年來,家庭金融實踐活動逐漸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興盛起來,以家庭為風險單位的風險具有複雜性多樣性且家庭承擔風險能力相對不足,因此關於建立家庭金融學係統理論框架的呼聲越來越高。有學者認為,家庭金融學的可類比公司金融學,將整個家庭視作一個公司,主要研究其如何選擇差別性的金融工具,以實現自身特定的財務目標。但實際上,家庭的經濟活動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存在許多差別,如:家庭經濟活動並不是以利潤最大化,而是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家庭的存續期限並不是永續的,而是有一定期限的,這與在企業層麵的研究也有所差別。因此,在分析個人金融風險管理技術的時候,很難簡單的套用企業或機構金融風險管理的一般範式,需要對其進行理論創新。
(二)選題意義
家庭風險管理理論的建立具有三方麵意義:第一,隨著個人(家庭)投資活動的不斷擴展和深入,家庭投資者所麵臨的金融產品愈加複雜,個人風險管理理論的建立可為家庭投資者的金融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幫助其進行理性投資;第二,我國的個人投資谘詢業務發展剛剛起步就已初步表現出過度競爭的狀態,個人風險管理理論的建立可幫助從業者提高執業能力,為其進行研究、分析提供基礎框架;第三,個人風險管理理論也可幫助銀行、證券、信托等金融中介機構更好的理解市場,設計出更符合投資者需要的金融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二、家庭金融投資的必要性
(一)宏觀形勢分析
首先,從政策環境上看,十八大後中國經濟麵臨轉型期。在中共“十八大”期間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將向境外機構分配更多投資額度投資於中國的資本市場。這暗示著中國政府希望加快國內金融體係的開放。可見中國投資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個人金融投資理財市場將迅速發展,更多地符合人民需求的投資產品將不斷問世,以幫助更多的老百姓擁有財產性收入。
其次,從法律環境來看,隨著我國物權法的實施,我國對私有財產的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要讓“財富”成為財產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個人財富必須要有清楚的產權界定。二是必須要有合適的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而就目前的中國而言,這兩條件已初步具備,開始產生對個人投資管理理論研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