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脈搏 發展人民文藝
高峰論壇
作者:劉小波 邱晨
2014年12月5日,“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在四川省作協召開。會議由四川省委宣傳部、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當代文壇編輯部承辦。
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明仁、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彭學明、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武寶瑞、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呂汝倫出席會議。會議由四川省作協機關黨委書記羅勇主持。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報》社、《揚子江評論》雜誌社、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報刊社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與會。呂汝倫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武寶瑞、彭學明、趙明仁先後發表講話。
呂汝倫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中,文學因其作為藝術人文之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舉辦‘2014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切實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先進的文藝理論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築牢文化強國的根基。舉辦‘2014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必將增進文藝界創作、評論、研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共同構建良性循環的文藝生態環境,更好傳承文化之‘魂’,壯大文化之‘體’,增強中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武寶瑞代表主辦方歡迎專家學者的參會,並簡要介紹了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的情況,希望與會者繼續支持資料中心的發展。他談到了文藝理論刊物與文藝發展的關係,特別強調理論對文藝的引領作用。他說,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傳統紙媒也麵臨轉型的壓力,這些都是不得不探討的問題,資料中心也在為此努力。隻有創作、評論與刊物的良性互動。才能推動整個文藝的健康發展。
彭學明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發表看法,指出當下文壇“不是缺少好讀者,而是缺少好作者”。他談到了文壇的種種弊病,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更多的要從作者和批評家身上找。如何引領文藝創作的問題,他強調:一是要多鼓勵與人民有骨肉情誼的文學作品:二是要多鼓勵與時代有血肉聯係的作品;三是要鼓勵那些對生活有真情實感的作品;四是要鼓勵那些在藝術上至情至美的作品。
趙明仁在講話中強調:文藝理論是文藝的航標和雷達,沒有正確的文藝理論指引。就沒有正確的文藝實踐。文藝評論的健康發展是文藝從高原邁向高峰的坦途。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遞向上向善的核心價值觀;堅持中華文化立場。把中國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文藝評論的靈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認真履行文藝評論的社會責任。
開幕式結束後全體參會人員合影留念,之後進入峰會發言。上午峰會由彭學明主持,下午峰會由武寶瑞主持。峰會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這一中心議題進行研討,專家學者就文藝理論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文藝理論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傳播、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理論導向、中國文藝創作與“兩個效益”等議題各自發表觀點和看法,會場氣氛嚴謹而熱烈。
(以下是發言整理。專家學者的發言根據會場速記和錄音整理,基本保留了原貌,部分發言未經過發言者本人審閱,特此說明。)
王一川(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人們多年來所習以為常的美的藝術,到如今還能繼續給人以純美的享受嗎?麵對急速演變的當今藝術狀況,人們所慣用的傳統藝術理論或藝術美學原則還能繼續發揮其在藝術創作、藝術品、藝術鑒賞、藝術批評及相關藝術研究上的導引作用嗎?這裏想談點初步想法。1.藝術鑒賞的分眾慣習已經形成。今天的藝術“賞玩”狀況正在發生豐富多樣的變化,並且陷入了一些新的複雜的纏繞之中。這其中突出的一點,在於分眾慣習的形成。2.如果說,傳媒分眾在新聞傳播領域導致的是受眾對生活世界的真實體驗的分化,那麼,在藝術鑒賞領域導致的就是受眾對基於真實世界的想象世界的“賞玩”出現分化,從而有了藝術分賞問題的出現。藝術分賞,在中國已有著多年的演變曆程了,而眼下到了非正視不可的時候了。它已經和正在給藝術家和普通公眾的藝術活動製造出諸多煩人的障礙。藝術分賞現象,也就是不同公眾群體各自選擇不同的藝術媒介而加以分別鑒賞的新習慣,正是當今藝術鑒賞麵臨的一個新問題。3.藝術理論需要研究藝術分賞年代的藝術公賞力。在當前,與其簡單地否定或排斥藝術分賞狀況,不如積極建設新的藝術公賞環境,培育公眾的藝術公賞力。藝術公賞,突出的不再是藝術同一性或藝術獨立性,而是多樣性或差異性中的藝術公共性,是一種跨越藝術家中心及公眾中心各自的藩籬而展開的相互公共性,力求形成藝術家與公眾之間、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不同公眾群體之間的公共對話。當前藝術分賞格局誠然有其合理性。但藝術公賞及藝術公賞力建設已變得尤其迫切了。
陶東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創作的真正敵人是權貴“市場經濟”。我們沒有西方意義上的自由市場經濟,有的是權貴資本主義意義上的偽市場經濟。這個畸形的“市場”一方麵把文學藝術推向了市場,另一方麵卻沒有保障作家、藝術家相應的創作自由。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之後,全國各地的媒體又開始批判文藝的“三俗”,國內眾多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紛紛發表言論,例舉當今文藝界“脫離人民”“拜金主義”“回避現實”“回避社會責任”等文藝創作的“惡俗現象”,對其進行了猛烈抨擊。作為從事文藝批評的研究人員和大學教師,這麼多官方媒體開始關注文藝創作,使我深感鼓舞。但細讀全文之後又深感失望。這些文章對文藝界的批評大多隻是羅列現象,或者一味指責作家、藝術家個人,而沒有挖掘現象背後的根源。回避問題的實質。沒有深入挖掘問題背後的社會原因。因此常有似是而非之論,沒有抓住真正阻礙當代中國文藝創作的原因。
我們這個畸形的“市場”一方麵把文學藝術推向市場,另一方麵卻沒有保障作家、藝術家相應的創作自由。在真正的市場經濟中,批判市場也是有市場的;而在“權貴市場經濟”中,批判“市場”被認為就是批判操控“市場”的權貴,因此是決不可能有市場的;操控“市場”的權貴也就是操控文藝的權貴。這樣的市場經濟怎麼可能產生偉大的文藝?因此,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是:市場經濟並不是藝術的敵人,缺乏民主製度配套的偽市場經濟才是藝術的敵人。藝術的敵人其實隻有一個,這就是不自由。創作是如此,批評更是如此。當一個醫生明知致病的真正原因但又不能說的時候,他常常會尋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原因作為替代品,市場經濟就是這樣的一個替代品。
饒曙光(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影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價值觀混亂、想象力缺乏、電影評價體係混亂等等。很多高票房的電影大家都不喜歡。但是高票房的電影都是文化垃圾嗎?我們喜歡的一些文藝電影票房都不是很好。問題在哪裏?肯定是我們現在的市場結構出現了問題,即我們同質化的市場造成了同質化的電影,我們缺乏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一些偏小眾的電影。尤其是文藝片很難實現精準的分眾傳播,所以我們的渠道建設和院線建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單憑市場經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電影美學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電影與觀眾的關係問題,如果我們不推動國民影視教育的話,中國電影的情況也很難得到改變。電影麵臨著兩個大的致命挑戰,首先是好萊塢,現在有很多評論家盲目地倡導我們要走藝術電影的路徑,這很危險,因為沒有市場。2017年我們的市場要全麵放開,那時如果我們不能在市場上有足夠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中國電影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坍塌。另一個是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現在的觀眾群體是跟隨著網絡群體成長起來的,網生代觀眾成了我們的主體觀眾,而喜歡文藝電影並給予它們好評的觀眾不是主體觀眾群體。
電影是被資本所推動的,一些作品的出現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認識。我們的電影觀念建立在傳統電影理論基礎上。它能不能為當今中國電影的生態優化發展找到一個途徑?我們中國電影的理論批評隻能建構在對當下中國電影現象、思潮、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因此現在對電影理論批評來說是一個最好的機遇。所以我們要回到習總書記提到的建立電影評價的中國標準上,形成我們自己的話語體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建立電影批評理論的中國學派。
龍協濤(原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我今天發言的主題是“中國人尚未轉基因的時候,文學藝術就應該永遠堅持真善美”。真善美是對中國人性與價值觀最簡潔的概括,它應該是全體中國人,尤其是文藝工作者用一輩子行為來理解並進行的、永不過時的“三字經”。真善美是中國人血統裏的基因,是中華文化的特質,講究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
現在的文藝作品有很多弊端,我覺得就是背棄了真善美,是假醜惡。中華文化裏並不是講究陰謀詭計、宮廷鬥爭等血淋淋的場麵,而是青城炊煙嫋嫋、萬家燈火輝煌的男耕女織、恬靜田園的優美場麵,不過現在文章中很少見了。文藝應該以人民為中心。走進人民、走進大眾,而我們現在是以編輯和評論家為中心,是生活在編輯、作者、評論家的圈子裏,沒有總結人民大眾的心理,我們應該通過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堅持真善美,對真善美不能扭曲,不能踐踏,而是應該多倡導,不隻是守護、傳承,而應該大力地弘揚。
崔艾真(《文藝報》社):作為中國作協的機關報和文藝界的一家專業報紙,《文藝報》一直都在配合、宣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全國各地的許多作家、文藝理論家、文學評論家應我們報社的邀請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在意識形態的大背景下,作為媒體,有些事情我們必須要做,而且要做好,做到位,做得讓黨放心,這是任務也是我們的責任。而在做的同時,我們要清醒,知道該弘揚什麼,該順應什麼,該接受什麼。其實在麵對複雜多變的事件時我們也要不斷地調整自己識別的目光,才能做到清明,不混沌,才能做到在劇變中不挪移、堅守。《文藝報》明年對辦報也有一些計劃,首先要關注文藝理論領域的重大問題、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加大組稿力度,適當增加版麵;第二要關注當代文學創作動態,及時推介新作、力作,加強文學評論文章的質量,倡導和歡迎有學理、有難度係數、有姿態、有識別度、有藥方性質的文學批評文章。
王彬彬(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今天我的發言是“批判再解讀與洋垃圾”。現當代文學領域裏有一個“再解讀”思潮,改革開放以後到歐美去的中國學人,他們用現代西方的各種理論來重新解讀現當代的一些作品,主要是紅色文藝、延安文藝、革命文藝,他們的解讀十分複雜,帶動了中國大陸的很多研究者。我說的“假洋鬼子”主要指在國內讀了本科,八九十年代出國,在國外研究外國文學的一些人。他們在國內讀本科時很多都不是學的中文係,對中國文化、中國曆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其實都很無知,他們單純研究意識形態的話就很扯淡。他們的強項是外語可能比較好,對西方現代理論可能懂得比較多,他們一般不搞文學史的研究,隻要涉及到文學史問題肯定會出錯,基本方式是解讀具體作品。洋垃圾催生了許多土垃圾,他們的基本方式是用理論硬套作品,把一些意義簡單明確的作品說得十分複雜,並在年輕學者裏麵催生了用理論硬套作品的風氣。尤其是一些剛進校的學生,寫的文章都是這個腔調,這是很不好的。我認為文學研究尤其是對作家、作品的解讀應該經過心靈,它是一種審美感受的表達,而不經過心靈的文學研究催生了這種風氣,讓本就模糊的意義變得更加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