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語文教學中健康人格的塑造(1 / 1)

探析語文教學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教研探索

作者:劉海蓮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

高揚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旗幟,激發學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學生的語文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麵:語言素質、文學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乃至社會意識形態的樹立影響至深。這主要根源於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本身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比擬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的目的。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於“曉之以理”,那麼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審美陶冶作用於除語文認識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誌和個性心理特征,即我們常說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醜、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淨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這一功能的充分發揮,給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宜通過表情範讀或指導朗讀、生動描述或指導創造性複述、指導課本劇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形象思維,激發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愛恨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

此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美進行再創造,也有益於塑造健康人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審美經驗與審美客體融而為一,在創造美的同時也創造自身。

三、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塑造健康人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隻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為此,教師要恰如其分地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課外活動要“寓教於樂”,讓學生學得輕鬆、有興趣,使之生動活潑的性格得到發展。它可以和課堂教學適當配合,但不必處處配合。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必然要學習有關知識,學會觀察,提高語文能力,也有利於塑造耐心、細致、沉穩的性格。

值得強調的是,語文教學中重視健康人格的塑造,決不是說可以忽視常規訓練和學習習慣的作用。認真書寫、保持書麵整潔、高質量地按時完成作業等看似瑣屑的小事,同樣能塑造學生嚴謹、求實、勤奮等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