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初中畢業班數學教學效率的對策
教研探索
作者:馬興輝
一、轉變教學理念、培養良好習慣
首先,《數學課程標準》的前言開宗明義的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麵、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五變:一變:變“注入式”為“啟發式”;二變:變“學生被動”為“學生主動”;三變:變“教師主宰”為“教師主導”;四變:變“學生模仿”為“學生探究”;五變:變“變重教條結論”為“重知識發現過程”。
其次,鼓勵學生養成“四不”習慣:一不:不“裹足不前”;二不:不“固步自封”;三不:不“盲目崇拜”;四不:不“迷信權威”。這樣才能使數學教育麵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滲透數學思想、提高教學效率
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之一。(1)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學會構建數學模型,走出題海誤區;(2)滲透符號表述思想,讓學生學會歸納推理,走出繁難誤區;(3)滲透唯物辨證思想,讓學生學會質疑和概括,走出封閉誤區;(4)滲透化歸類比的思想,讓學生在知識重現的過程中創造性地發現新問題、得出新結論,走出混淆是非的誤區。
三、控製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在中考總複習的過程中,每堂數學課都有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焦點”、“中心”,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把這些“焦點”、“中心”揭示出來,然後讓學生自去揣度,自去聯想,從教師複習“焦點”、“中心”中去理會其他相關的問題。為此,可以采用以下招術:(1)以點見麵,這一辦法大多用在一些尋找規律的問題中;(2)以少總多,可以運用於關於切線證明的論述;(3)以失求得,教師講課,總要“失”掉一些次要的,非本質的東西,從而由表及裏,由繁到簡,發掘到更主要的、反映本質的東西,這就是講課藝術中的抓重點、求本質,即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做法。
四、努力分層推進、科學評價學生
在實際的教學中,應適當掌握教學進度,側重探索數學規律,把分析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識發展相結合、把分析中考命題方向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結合,從而確定教學起點,使好中差生都能接受,把全班學生都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來;將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將課堂練習及作業布置、將平時測驗及教學評價均分解為若幹個小目標,增設講練層次,設計或選配相應的啟發性問題、例題、練習題、測試題組,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小台階、多層次的引導好中差生獲得不同層次的數學知識,逐步實現教學的基本目標。
另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首先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然後,由老師給予或鼓勵、或讚歎的肯定方式,來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其次,恰當矯正學生的錯誤和偏差,幫助學生查找造成錯誤的原由,使學生在老師和風細雨的態度下重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反饋和評價相結合,使評價和指導相結合,充分發揮了評價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