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強朗讀指導,享受閱讀樂趣(1 / 1)

加強朗讀指導 享受閱讀樂趣

觀點參考

作者:李俊

【關鍵詞】朗讀指導;樂趣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68-01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方式,如何讓學生走進課文,以讀促知,領悟文中情感,又讓學生超越文本,讀出個性呢?下麵是我指導學生朗讀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1.初讀,讀前激趣。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認為:“課文不讀熟不開講。”因此,初讀課文階段,一定要讓學生反複讀課文。如何吸引學生在一接觸課文就產生要讀好的強烈願望?這要靠興趣。如:蘇教版二下《快樂的節日》一文,課文本身就是一首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唱起來更是“回味”無窮,因此,我選擇了先唱再讀,以便更有節奏地讀。和著音樂節奏,課文讀起來也流利得多,更讓人感受到了那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2.放讀,讀中有問。

放讀,是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理解課文的要求,而這個要求是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達到的。如:教學蘇教版五下《隻揀兒童多處行》時,學生讀到“兒童不解春何在,隻揀遊人多處行”與“遊人不解春何在,隻揀兒童多處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遊人和兒童的選擇不同?繼而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兒童多處就一定能找到春天?春天和兒童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圍繞這個話題,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比較兩句話的區別,並討論遊人和兒童誰能找到春天,使學生逐步感悟兒童就是春天,感歎“隻揀兒童多處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3.精讀,讀中有悟。

“精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積累和運用的過程。精讀,重在指導,教師可以拿起課文像學生一樣琅琅讀書,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多留一些藝術空白……如:教學蘇教版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時,主人公薩沙的媽媽對兒子說:“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這是課文的主旨所在,在讀媽媽的這句話時,為了強調肯定的語氣,很多學生都把句子讀得很重。這時我問學生:“想一想,還可以怎樣讀?再讀一讀前麵的文字,看看媽媽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一位學生思考後,輕聲地將這一句讀了出來,他說:“我覺得這句話不僅要讀出肯定的語氣,還要讀出一位媽媽對兒子的疼愛,所以要略微讀輕一點,和藹一點。”同樣一句話,都是要強調,卻因為不同的領悟產生了不同效果。

4.品讀,讀後會仿。

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除了要讀出自己的理解,還要學習文章中語言文字的用法、表現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積累。品讀積累的最常見形式就是背誦。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看板書讀,借助圖畫讀,通過表演讀……這樣,即使教師不明確要求背誦,學生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背誦課文,並力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練習仿說、仿寫,初步形成一定的學習技能。

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夾竹桃》這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三小組,自讀課文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把讀懂的內容畫到黑板上。然後又讓學生讀課文,仔細品味,認真對照,查找圖畫中是否有與課文內容不相符的地方。學生再次讀書,逐字逐句比對,互相點評。這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學生感到既新鮮又有趣,背誦自然不成問題,學生還從中學到了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

總之,朗讀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南京市百家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