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新教材的四個著力點
觀點參考
作者:顧新紅
【關鍵詞】品德;新教材;編寫解讀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17-0074-01
參加江蘇省新一輪品德教材的編寫,是一件極其榮幸又相當辛苦的事。在經曆了不斷地否定和修改後,新教材終於有了雛形。下麵,筆者想談談品德新教材編寫過程中的著力點,以便讓廣大同仁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啟發。
1.立民族之根。
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省教研室鞠文燦主任反複強調,教材要有立足之根,他說:“品德教育的根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精神。教材要指向根,回應根,落地生根。”所以,在新教材中,傳統的道德文化凸顯了,經典故事增加了。在教材中,可以品味到經典的格言、諺語、詩詞,可以了解古代的習俗,可以對話中華聖賢、名家,還可以品讀到流傳已久的經典故事。新教材,從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充滿了“中國味道”。
2.鑄道德之魂。
品德教材的靈魂是德性。因此,新編教材努力凸顯“德性彰顯,史地融通”的特色,將優良德性與人格的養成作為教材教學的目標。此外,新教材在緊扣課標的基礎上,還進行了重新的架構、組織。從單元編排到課題重設,乃至每課板塊的標題,都凸顯了道德的主題。比如:現行教材——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下第一單元的課題是《在公共汽車上》,新教材的課題是《遵守公共秩序》,教育主題鮮明,針對性更強。從教材板塊來看,《在公共汽車上》的板塊標題是“乘車你我他”“在不同的公共場所”“不遵守公德會帶來什麼”,這些板塊標題基本是中性的,無明確的道德指向。而《遵守公共秩序》一課分了“上下有序”“進出有禮”“動靜適宜”“遵守秩序有智慧”這四個板塊,道德認識明晰了,道德行為強化了。總之,新教材試圖用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傳承德性,讓“四心入心”(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讓“五體落地”。
3.張生命之弦。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生命的關懷。品德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良好的品德養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必然要求。我們的新教材,要幫助學生在社會性發展過程中得到正確的生命價值引領,感受生命的可貴,豐盈生命的色彩,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比如,新教材《伸出愛的手》一課,板塊一:不一樣的生活,呈現了兩組不同的畫麵,將經濟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兒童的生活畫麵對比,叩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深刻感受同在藍天下,卻有著不一樣的生活,從而激發同情、關愛之心。接下來,又展示一組遭遇自然災害地區人民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感受生命的脆弱與堅強。第二板塊“大家手拉手”中,通過感動中國人物——阿裏木和“南京愛心媽媽群”的感人故事,在學生心中蕩起愛的漣漪,喚醒人性深處的善與美。
4.走智慧之路。
在這次教材編寫過程中,提及最頻繁的詞就是“智慧”。新教材中的“智慧”主要體現在教材內容的思辨性上,即摒棄簡單告知、泛泛而談、知行脫節、隻說不做的弊病,將“價值澄清”理念,“道德兩難”問題引入教材,在有引導意義和價值的設計中,讓學生在探究中嚐試判斷、選擇,在思辨、比較中提升行為智慧。比如,《伸出愛的手》一課,通過前兩個板塊的設計,實現明理、激情,接下來設計了“幫助的學問”這個板塊,通過經典故事《蘇珊的帽子》引導學生去思考、比較,從而幫助學生懂得幫助別人不能居高臨下,而是要顧及對方感受的道理。幫助是有學問的,這個學問就是學生要掌握的行為智慧。
窺探品德新教材,內心湧動著無限的期待,期待新教材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期待學生的生命和這充盈著文化與智慧的教材相遇、相伴。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賓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