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員工陷於困境,亟待援助,你是去口頭安慰,還是從實際出發,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用實際行動幫助員工解決問題呢?
“原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莊子·外物》)
“釋文”
莊子家貧,所以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子見監河侯不願馬上借糧,有點生氣,臉色都變了,說:“我昨天來這兒的時候,聽到路上有個聲音在叫我。我回頭一看,隻見車輪碾過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我問:‘鮒魚啊,你在這兒幹什麼呢?’鮒魚說:‘我是從東海來的,被困在這兒了。您有一鬥或者一升水救救我嗎?’我說:‘好。我去遊說吳越之王,請他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救你,可以嗎?’鮒魚生氣地說:‘現在我被困在這兒,隻需要一鬥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像你這麼說,不如早點到賣幹魚的店裏去找我好了!’
鮒魚在車轍中隻要借鬥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遊說吳越之王,開鑿運河,把長江的水引過來,鮒魚早就渴死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的員工陷於困境,亟待援助,你會如何去做的呢?
真正意義上的幫助和關愛員工,不是口頭安慰,而是從實際出發,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用實際行動幫助員工解決問題。也隻有這樣,才能使“激勵”爆發出巨大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石家莊一家印染廠的整理車間有個女工,她的母親病故,父親癱瘓在床,姊妹五個,她是老大,下麵四個弟妹都需要照顧撫養,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光是家務勞動就令她疲憊不堪。而車間工作又是三班倒,上下班時間不固定,該女工的家務勞動和工作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她經常遲到早退,工作沒精打采,按照廠紀廠規,她經常被扣減獎金,甚至被扣發工資,而這樣又使她本來就十分困難的生活雪上加霜。所幸,該女工毫無怨言,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幹好,被罰是應該的。
後來,這個女工的事情被廠長知道了。廠長立刻召開了一次緊急廠務會議,專門研究這個女工的問題。廠長意味深長地說:“紀律隻是手段,不是目的;紀律要嚴,但不能冷酷無情。”企業要發展,不能沒有製度和紀律,不能不進行嚴格管理。但是,製度和紀律管理的是工作程序,而不能束縛員工的情感。該女工家庭有困難,她堅持上班工作已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作為“善生養人”的企業,怎麼能夠在職工最困難的時候,再用紀律和製度來施以懲罰,使她的狀況雪上加霜呢?
很快,廠裏就拿出了三條決議:一是從即日起,該女工從整理車間調至後勤工作,由三班倒變成上白班,便於解決她家務和工作之間的矛盾;二是上班可以晚來早走,也可以遲到早退,以保證她完成必要的家務勞動;三是晚來早走、遲到早退,工資、獎金不受影響。
廠長還代表廠裏向這個女工作了檢討,檢討廠裏沒有早些發現和解決她的困難。這個女工聽到廠裏的決定後,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等她情緒平靜下來後,她感動地對周圍的工人們說:我們當工人的沒別的要求,隻要在困難的時候,廠裏能了解我們的需求,能同情、理解我們,哪怕一聲安慰,一個笑臉,一個點頭也就足夠了。萬萬沒想到……她哽咽了,說不下去了。後來,廠領導又提著蛋糕專程登門去看望這個女工久病臥床的父親。她父親握著廠領導的手感動得直掉眼淚。這個女工的父親後來病故後,這個女工又主動要求調回一線工作,並表示:再不幹出樣子來,就對不起企業,對不起廠領導。
企業要發展,員工應放首位,這就要求企業善待每一名員工,站在員工的角度,時時處處急員工之所急,想員工之所想,幫忙解決員工遇到的實際難題,才能使員工專注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創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