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想在下屬心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下屬對你“心服”,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不能靠權力,也不能靠命令,而是要靠道理。
“原文”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誌服知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嚐言。孔子雲:‘夫受才乎大本,複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雋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莊子·寓言》)
“釋文”
有一次,惠子同莊子討論智力的運用。
莊子十分感歎地說:“孔子在六十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在六十年間的思想轉變已達六十次之多。很多當初肯定的東西,後來又都否定了。五十九年來反複批判的所謂邪說,很可能正是現在堅持的所謂真理。”
惠子有所指地問莊子:“孔子苦心運用智力嗎?”
莊子說:“苦心運用智力,那是青年孔子,後來他老人家轉變了。聽聽他後來是怎樣說的:‘天賦才能,非關勤奮。找回心靈,二度人生。’這哪還有苦心運用智力的影子!你恐怕說的是你自己吧。你做相爺,運用智力,演說能說得比唱歌更好聽,訓話立法也更周密。開口權力,閉口義務,愛憎何等分明,是非何等清晰,不過使人口服而已。你得使人心服,思想不再抵觸,方能恢複社會的安定。算了吧,我不知道你比起孔子來如何,反正我自我感覺相差得太遠了!”
在這個故事裏,莊子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治理國家僅僅讓人口服不行,還得讓人心服,也就是說,要心服口服,心裏嘴上都信服,才是衷心信服。
“攻心為上”就是說做工作一定要做人心的工作,要使其工作對象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認可。例如一般領導都是有一定權利的,但有權利並不一定有權威。而在談到樹立威信的方法時,有“以德樹威”、“以才樹威”、“以識樹威”、“以信樹威”、“以情樹威”等。如此這麼多樹立威信的方法,如果我們加以分析,實際上都是使人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感,是使人“心服”的一個過程——即“攻心”的過程。
兵法上說:“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心”曆來被著名的戰略家所推崇,位於戰略首位。能掌握“攻心”戰略,不僅事半功倍,甚至能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全勝”。
“攻心”之術最善者,莫過於使“人心服”、“敵心死”。所謂“人心服”,是使人口服心服,樂為己用。所謂“敵心死”,是使敵心完全瓦解,不敢再進行反抗。
小說《三國演義》裏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把他恩威並施、降服人心的策略描寫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
劉備去世以後,蜀國丞相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當時蜀國南部,就是雲南貴州交界處,少數民族的大酋長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決定親自領兵平息叛亂,先解除這後顧之憂。有人建議,派一員大將南下足以消滅孟獲,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得更長遠,他要對孟獲恩威並施,以收服人心。
孟獲有萬夫不當之勇,豪俠仗義,在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獲,千萬不要傷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戰鬥,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逮住了孟獲。當士兵押孟獲進營時,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還叫人擺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諸葛亮陪他參觀蜀軍營地後,問孟獲:“我們的軍營怎麼樣?”孟獲不僅不讚揚,反而說:“不過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虛實,所以戰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戰定能戰勝你們。”
諸葛亮笑著,把孟獲放走了。幾天後,孟獲果然帶兵來挑戰,結果又戰敗被俘。孟獲還是不服輸,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又連續和諸葛亮一戰再戰,一連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後一次,孟獲又被押解到蜀軍營帳。士兵傳下諸葛亮的軍令說:丞相不願意再見孟獲,下令放孟獲回去,讓他整頓好人馬,再來決一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