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聯錯失改革良機(1 / 1)

蘇聯錯失改革良機

蘇共錯失的第一次重大發展機遇,是衛國戰爭勝利帶來的改革開放契機。戰爭結束後,幾百萬名軍人複員回鄉,看到家人的生活與戰前一樣,甚至過著比戰前還困苦的生活,心中充滿著變革的期望。

他們聚在鄉鎮的飯館裏,議論各自在國外的所見所聞,後來被人們稱為“小酒店民主”,從蘇聯西部到東部,到處湧動著這種情緒。從小酒館中,不止一次地傳出這樣的消息:集體農莊馬上要解散。

應該說,這是十月革命以來,蘇聯改革內外部環境、主客觀條件最好的時段。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農業集體經濟不僅要實行集體勞動,公有製程度越高越好,勞動組織規模越大越好,而包產到組是變相地朝集體化之前的小農經濟回歸。計劃經濟與市場機製是對立的,誰要主張更多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就是要引進資本主義因素。對於人民要求加快發展生產消費品的輕工業的意見,他明確予以否定。他有一句口頭禪:“勝利者是不受裁判的。”衛國戰爭的勝利,證明自己一貫正確,目前的這些主張,都是向資本主義倒退。

結果,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實行改革的庫爾斯克州委被改組,包產到組被廢止,對農業體製的有限改革被壓製下去。政治局委員、紀委主任沃茲聶先斯基,不僅被指控為故意貶低國家計劃的意義,還被加上提供虛假統計數字、偽造報表、丟失國家計委秘密文件等莫須有罪名,被槍決。

蘇聯一次極為重要的改革機遇就這樣錯失。被衛國戰爭的勝利打開的人們接觸外部世界的一條縫,隨著20世紀50年代初東西方“冷戰”的來臨,重新被“鐵幕”合上。

錯失了戰後和平帶來的發展機遇,也拉大了蘇聯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差距。外貿占國民收入1/3到1/2的東歐各國,因為被囿於經互會的圈子中,失去依托世界科技革命自主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在與西歐國家的競爭中敗北,最後發生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