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國共秘密和談揭秘
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與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審時度勢,提出“一國兩製”戰略構想,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在這一政策的架構下,國共兩黨代表進行了台前幕後的秘密談判。
胡耀邦函邀蔣經國回大陸看一看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美國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對台政策上也開始從“解放台灣”的方針向“和平統一”的方針進行重大轉變。當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海峽兩岸盡快實現通郵、通航、通商和進行經濟、科學、文化、體育交流。
中美建交後,以蔣經國為首的台灣當局黯然退出了聯合國,並與友邦一一“斷交”。台灣當局盡管繼續表示出“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強硬姿態,但是他們的心理上受到了強烈的震動。特別是台灣人民和海外僑胞要求互相來往,實現統一的潮流,是台灣當局無法阻擋的。台灣海峽逐步出現了和緩氣氛。
中共中央及時地看到了這種和緩跡象。1981年10月舉行“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大會”。會議召開之前,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發函邀請蔣經國、宋美齡、蔣緯國、何應欽、陳立夫、張學良以及其他台灣各界人士參加紀念大會,請他們回大陸和家鄉看一看。葉劍英也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身份向海外老革命軍人廣發邀請函。
1981年10月3日,葉劍英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接見蔣經國密使沈誠。葉劍英向沈誠解釋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詢問蔣經國對台海問題的看法,探討國共和談的可能性。
沈誠熟知蔣經國的態度,在回話中“暗示今天台北的氣候,還不是談判時機”。當葉劍英了解到蔣經國的心意後,還特地安排專人陪同沈誠去溪口訪問。沈誠拍到了蔣介石故居和祖宗墳墓保護完好的大量照片。
蔣經國同意“兩黨對等談判,中央層次”模式
從1986年開始,受台灣島內與國際上一係列新變化的影響,國民黨一意孤行的“永不與中共談判”的政策遭到嚴重衝擊。蔣經國不得不改變初衷,開始考慮與中共接觸。
蔣經國吩咐沈誠,根據中共的態度和建議,擬出一個國共和談的方案。這年夏天,沈誠在台北擬定《國是建言》呈交蔣經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國是建議備忘錄》。
1987年3月,中共中央以全國政協名義邀請沈誠到北京晤談。赴京前,沈誠去台北密見蔣經國,談了很多關於兩黨、兩岸問題,並力主突破“三不原則”。蔣經國沒有反對,表示在當時隻能采取“官民有別”政策,對純粹民間接觸、交流,政府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勵、不支持、不壓製”。蔣經國這一決定,實際上改變了原來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3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翌年兼任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楊尚昆在釣魚島國賓館接見了沈誠。楊尚昆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兩岸談判的基本原則:“第一,雙方談判主體: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民黨。第二,談判主題:‘先談合作,後談統一’。”
會晤的當晚,沈誠就將談話內容呈報蔣經國。兩天後,台北傳來消息,蔣經國同意“兩黨對等談判、中央層次”模式。
楊尚昆密函邀國民黨代表北京談判
幾天後,鄧小平親自接見沈誠。鄧小平在談話中對蔣經國希望的技術上的“具體表達”作了完整的闡述,那就是“實行一國兩製,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問題”。鄧小平明確指出:“實現祖國統一,就是采取‘一個國家,兩種製度’,但是,國家是一個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共中央領導人經研究決定,以楊尚昆的名義致函蔣經國,並由沈誠秘密轉至台灣,邀請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參加兩黨談判。
沈誠飛抵台北,將楊尚昆的密函親手交到蔣經國手上。接到密函後,蔣經國下令在國民黨中央設立大陸工作指導小組。1987年11月2日,台灣當局正式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就此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