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纓:為美國設計越戰紀念碑的華裔女性(1 / 1)

林纓:為美國設計越戰紀念碑的華裔女性

她是美國耶魯大學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博士;她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與“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2002年5月30日,她以絕對優勢當選為耶魯大學校董;2010年2月25日,她榮獲2009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奧巴馬總統親自為她授勳。她就是21歲那年因設計美國越戰紀念碑而一舉成名的華裔建築師林纓,一位堅強、獨立、美麗而智慧的東方女性。

名門之後:祖父林長民、姑姑林徽音

林纓1959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雅典市,祖籍福建省閩侯縣。祖父林長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他接受西方的先進思想,積極倡導憲政體製,是一個熱情洋溢、愛好交際、富有浪漫情操的人。林纓的父母於上世紀40年代從大陸來美,父親林恒是陶藝家,曾任俄亥俄大學的藝術學院院長。母親是一位詩人,在俄亥俄大學教授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著名建築師林徽因則是她的姑姑。

在這樣一個兼通中西的知識分子家庭長大,林纓自小受到藝術的熏陶。盡管她出生在美國,但東方的藝術、哲理、文學、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

或許出於對姑姑的崇拜,林纓考上耶魯大學後,選擇了建築專業。大學期間,她經常利用假期自費到歐洲考察公墓,研究對死者悼念的形式。

設計越戰紀念碑引發軒然大波

1980年,林纓從耶魯大學的布告欄上看到越戰將士基金會向全國征集紀念碑設計圖案的消息,在教授的鼓勵下,林纓報了名,那是她第一次參加全國性的藝術比賽。為此,她特地去了華盛頓作實地考察。那是11月間,秋風蕭瑟、碧天如洗。站在華盛頓紀念碑和林肯紀念堂一側的林蔭大道上,林纓的腦海裏形成了強烈的構思,回來後,她立即設計出草圖。

那是一道長達492英尺的倒“V”字形紀念碑,碑身是簡潔深黑、光可鑒人的花崗岩,上麵鐫刻著五萬多個在越戰中陣亡的將士名字。“V”型碑體,像一座三角形墓穴的兩側,又像兩條長臂向外延伸,一側指向林肯紀念堂,一側牽著華盛頓紀念碑,把獨立戰爭、國內戰爭和越南戰爭這三場美國曆史上發生過的震撼全國並引起重大分歧的戰爭聯係在了一起,呼籲世人思考它們的意義。整個碑牆被置於大片的草坪中,綠地襯托碑體,如同大地開裂接納死者,象征難以愈合的戰爭傷口。

沒有一點雷同的痕跡,沒有任何特別的雕琢,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呈現在人們麵前的隻有戰爭、死亡和生存。

這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公開藝術競賽,共收到1421件設計圖,由八位享有名望的藝術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經過層層篩選,1026號作品最終脫穎而出,榮獲首獎——設計者就是年僅21歲的耶魯大學女生林纓。

消息傳出,立即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讚揚與批評、支持與攻擊相並而來。首先是林纓的亞裔身份受到種族主義分子和一些越戰老兵的激烈抵製。其次,林纓設計的作品本身也引起爭議。有人指出,這座紀念碑的形式過於抽象,沒有任何裝飾,沒有任何具體造型,缺乏戰爭紀念碑的許多傳統元素,譬如愛國文字和英勇雕像,旗幟和修飾性雕塑等。還有人抱怨,深黑的色彩,陷入地下的碑座,“好像戳在大地上的一道深深的傷疤,使他們的心靈受到第二次傷害”。

為求得公平,藝術界與建築界知名人士決定將參賽的所有作品再度重審。結果,全體評審員一致認為,林纓的作品確實是最好的。它雖無宏偉的外觀,也沒有豪華的裝飾,可是卻以其樸素、簡潔、莊嚴,產生出一種攝人心魄的藝術效果。當人們麵對黑色花崗岩碑體,細讀上麵名字的時候,猶如麵對明鏡,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作為活著的人,在這一瞬間會自然而然地從內心與死者進行交流,進行反思,從而獲得感情上的升華。

越戰紀念碑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十大建築之一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越戰紀念碑建成後,每年都有200多萬美國人來到這裏,祭奠那座帶著體溫的倒“V”字型建築,人們親吻、撫摸著碑牆上戰友和親人的名字,安慰魂斷他鄉的亡靈。一位越戰老兵說:“這是一個能靜靜地吊唁我的朋友的地方,它幫助我平靜地接受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

1995年,關於林纓和她的越戰紀念碑的紀錄片《堅強清晰的視覺AStrongClearVision》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越戰紀念碑被列為美國人最喜愛的十大建築之一,而作為設計者的林纓也因此被載入美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