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產品:市場是一麵鏡子(2)(1 / 2)

靠服務提升顧客忠誠度

所謂顧客忠誠度,是指顧客對某一產品的情感和偏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重複購買的行為。因為顧客信賴某一產品,不斷購買,更要注意服務,以免因為一兩點缺陷造成不良影響,從而造成信譽危機。

許多產品曾行銷一時,由於沒有處理好服務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失誤,最終“硬傷”而亡。IBM公司一直堅持“服務至上”原則,贏得了用戶無比信賴,其產品成為服務的象征。艾科卡為了重新確立克萊斯勒公司產品的信譽,在汽車界第一個推出了“不滿意就可退錢換貨”的銷售辦法,一炮打響,克萊斯勒汽車銷量大增,在淡季創造了曆史紀錄。

靠強化優勢提高顧客信任度

從一定意義上講,信譽是產品購買力的內核,極大地影響產品在顧客心目中的形象,基於此,許多產品非常重視信譽,確保信譽,為此采取了各種強化優勢。

例如,金利來、聯想等采取“名品進名店”的策略,不僅提高了產品信譽度,還便於統一控製價格,防止假冒偽劣產品現象。海爾、聯想等還采用了“專賣店”方式出售,采用統一標識、統一布置、統一服務標準,具有極強的社會衝擊力和吸引力。

一些新產品,為了在短時間內擴大信譽,采取了促銷方式,例如免費贈送、試用,等等,也能夠在一定時間內產生效應。

以誠取勝,絲毫不懈

所謂“誠”,即“實”,不包含假的成分。在產品上,任何投機取巧的行為,隻能蒙騙一時,不能長久。而且,一旦顧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該產品也會成為“過街之鼠”。產品以誠取勝,顧客十分信賴,就可以無往不勝。國外的西門子、飛利浦等產品常銷暢銷,靠的就是以誠取勝。

以誠取勝,顧客才會買時放心,買後更放心。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然而也不會白費工夫,一切都會得到價值回報。

在商業活動中,產品偶爾出現信譽危機,這將直接動搖生存根基,必須予以重視。信譽危機主要帶給產品的不僅僅是經濟損失,而是形象損害和顧客關係的惡化,導致產品的聲譽一落千丈,弄得不好,就會讓產品在市場中夭折。這樣例子,國內外非常多,其影響和危害程度比重大事故還要厲害和深遠,對產品是最致命打擊。

常見信譽危機的對策:

(1)形象保護

一般來說,來自產品本身的因素比較容易控製,來自外部的原因讓產品受傷害的程度更大,更要花費精力應付。例如假冒商品的出現,以訛傳訛,甚至別有用心人的存心破壞,等等。像章光101生發精曾在日本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中傷,經總裁趙章光多方奔波,最終消除風波。這就要對產品進行形象保護,通過公關、廣告等媒介乃至法律等手段保護產品的合法權益,千萬不可置之不理。

(2)有錯必糾

如果信譽危機主要起源於產品自身的原因,應當迅速修正錯誤、爭取顧客諒解,重新挽回信譽上的損失。這要求反應迅速、有效治療,力爭將壞事變成好事。

例如國內某房地產公司由於氨氣事件被媒體曝光,立即帶領技術人員和專家實地考察,並讓新聞機構監督,最終與用戶共同妥善解決一切問題。當該房地產公司第二次出售樓盤,把有國家公證機關公證的無汙染住房交給用戶時,很快銷售一空。

(3)消除誤會

俗話說,一好百好,一壞百壞,由於顧客情緒方麵的誤會,對產品可能產生一定偏見。這就要求積極防禦,積極宣傳產品中好的方麵,以此分解對不良方麵的注意力,並著手問題處理。比如英特爾一次芯片危機中,就是果斷出擊,將英特爾技術上的優勢廣為宣傳,並提出產品“微瑕”的解決方案,結果,化險為夷,並未被對手擊潰。

(4)因勢利導

產品一旦產生信譽危機,必須將不利因素往有利因素轉化,特別是抓住輿論關注焦點,化不利為有利。這要求講究策略和方法,以誠待事,從危機中尋求到機會。

名字藏有學問

產品進入市場中,名字也很重要,這是人們消費心理要求的。名字,既是產品物質的體現,又是文化的體現。名不正,則賣不順,給產品取一個響亮的名字,到商場中縱橫馳騁!

金利來領帶原名“金獅”。因為廣東話“獅”與“輸”音同,這對講究預兆的香港人來說很不吉利,故而顧客不大愛買,銷路不佳。後來費盡心思將金獅的中文“金”及英文“獅”即“LION”譯音巧妙地結合,即成“金利來。”如此一來,顧客的心理障礙全消了,還喜歡上了這個含有好兆頭的名字,很快成為名牌產品。“康師傅”方便麵,誕生在天津,這三個字對中國北方人都是好字眼,一開始就叫響了。國內“健力寶”、“娃哈哈”等產品,無不在名字上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