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技術:顧客是最高裁判(3)(1 / 2)

例如戴爾公司,在看到網絡公司生生死死的背後,看出了網絡技術扮演著“信息動力”的角色,不斷開展電子商務,最新的工廠沒有倉庫,進行直線訂購模式,結果,最終躍上世界PC頭把交椅。反觀不少企業,雖然建立了網站,僅僅是一種形象宣傳,幾乎乏人問津,甚至內部人員都懶得一看,倒不如垃圾一般。

技術需要一個累積的過程,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旦開發出來,卻不能真正合理利用,或者一開始就沒有理由地推出,隻會白白浪費了資源。這類的例子國內外有許多,損耗了大量元氣,導致一蹶不振。像王安公司、韓國大宇,據說都有這方麵血的教訓,由於開發的技術沒有利用上去,其損失是雙重的,在許多時候都是最致命的打擊。美國銥星手機的失敗,損失近百億美元,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案例。

正如通用汽車總裁所言:“信息技術隻會讓一小部分人得利,不會讓大多數人致富。”這就要求人們考慮到,技術也有陷阱,千萬不要掉進去,免得摔得爬不起來。其中,最大的陷阱就是人們不知道如何利用技術資源,往往濫施粗行,與技術真正的意義背道而馳。曾幾何時,人們炮製了大量網絡技術神話,轉過頭再看一下,猶如倒了許多垃圾,這是對技術的一種踐踏。

那麼,怎樣避免錯誤使用技術資源,需要關注以下幾點:(1)關注需求狀況,不斷在應用中進行反饋根據國際統計資料表明,15年中美國51家公司的58個技術項目,隻有幾個適合企業的目標和現狀,經過評估、製造、試銷,隻有1個有幸成功進入市場。

隨著市場變化,科學家們漸漸認識到,在汽車、電視機、計算機,乃至生物領域,值得投資的新技術微乎其微,不少是費力不討好的行為。

技術資源要和其他資源相適應

眾所周知,光擁有技術資源,一條腿很難在商戰中打仗。不少技術項目上馬後,並沒有立即帶來效益,甚至產生負作用,不是技術不好,而是與環境大有關聯。例如國內采用ERP管理軟件的企業,真正發揮作用的沒有幾家。可見,競爭中,一種資源並非所長,隻有將一切資源整合成優勢,才能有極大的殺傷力。

技術應用,貴在把握時機

技術,由於具有一定的知識性,並不能立即被非專業的消費者接受,因此,其推出並不是越早越好。同時,由於大量競爭對手的存在,也不能讓別人搶占頭籌。或早或遲,都有可能讓技術由身價百倍到一落千丈,隻有把握時機,才有致勝的可能。這需要在市場中跟蹤調查,尤其做好預測和反饋工作,須知,這時的汗水都會有最大的回報。

例如,IBM公司很少將新技術投放市場,總是讓別的公司去承擔風險,然後再將他人的失誤作為前車之鑒,不久便推出最完善的技術。

立足長遠,不斷改進

技術資源和現實存在一定距離,這需要站在一定高度看問題,許多時候是局部的事情,並不影響大局,這個時候,常常改進一下就行了,而不是全部放棄。

惠普公司在投放新技術後,利用技術人員上門提供服務的機會,廣泛搜集用戶反饋,進一步研發更好一點的技術方案,贏得用戶十分信賴,打了一場漂亮的持久戰。

繞開技術的壁壘

當今,技術價值成為人所共識。誰擁有技術,誰就擁有最大利益。因此,許多國家和企業都十分重視對技術的保護,這主要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從而在技術開發和應用中,總會存在一些壁壘難以通過。

技術壁壘,有人為壁壘,如專利壁壘,即在一定時期該技術版權所有,違者必究;有自然壁壘,如資金、技術力量很難攻關某技術項目。麵對技術壁壘,強行闖入,隻會雞蛋碰石頭,得不償失。隻有繞過去,尋找最佳途徑到達目的地,同樣可以領略到無限旖旎的風光,並找到成功的捷徑。

繞開技術壁壘,常采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獨立研發,如電子計算器,就出現了晶體管電子計算器、鍺晶體管電子計算器、矽晶體管電子計算器;一是引進技術,如一汽集團的奧迪汽車,就靠引進國外技術,縮短了與世界汽車水平的差距。不過,這兩種方法都有缺陷,前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後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在一定時期,也很難讓一些實力欠缺的企業或人采用這兩種方式。

於是,以下方案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仿效他人見機行事

這種方案的特點是自己不去搞研發,而是模仿生產,投放市場。如此,減少了技術上的風險,減少資金的投入,見效很快。例如荷蘭某些公司、瑞士某些公司發跡之初,就是靠模仿發財的。

當然,這種方案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市場敏感度高,應變能力強,同時擁有一定的技術人才隊伍。

瞄準空檔見縫插針

一般來說,一個大技術往往需要其他小技術的配合,才能完成社會化轉化。於是,這就給一些商業機會留下來了。這種方案的優點是競爭對手少,市場有限,一旦占領,別人就失去了插足的機會,從而獲得壟斷地位,左右市場。例如台灣許多OEM公司,就是鑽了國際市場的空檔,從而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配件中心,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也在技術上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內某公司生產電話機殺菌片,雖然沒有發明電話那種技術實力,卻照樣由於搶占了空白點,發了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