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技術:顧客是最高裁判(3)(2 / 2)

改進組合以優取勝

這種方案特點是運用已有的技術能力或社會上的其他技術,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一定改進,並不著眼於技術上的革新,隻是根據市場需求對必要的地方進行變動。其優點是:簡單易行,資金投入少,又不需要高深的技術,可通過改進技術工藝,增加技術功能等等實現。例如電子計算器廠商往往就是靠增加一些小功能,從而達到熱銷某種產品的目的,常常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日本公司將OK機和錄像機結合,後又把錄像機與電視機結合,進而發展到卡拉OK機、錄像機、電視機三機一體化,幾種技術組合一起,由此產生的效果豈止幾倍可比。

合作跟隨集中一點

這種方案的特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技術革新,將別人的技術在某一點上應用,從而達到神奇效果。隻是部分采用新技術,開發難度較小,資金上往往可以達到以小撥大的效果,是人們廣泛采用的重要形式。

例如2001年“五·一”前夕,由合肥三洋和日本三洋共同研製開發的三洋“懸浮”搓揉洗衣機上市,由於其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一千六百餘台洗衣機在北京剛上市沒幾天就被顧客搶購一空。

由於這種方案往往在技術上改進一點,就可以起到換代效果,又稱“換代型”方案。

總之,技術壁壘僅僅作用於一時,隻要善於采取變通措施,同樣可以獲取異曲同工之效。以上多種方案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可以互相借鑒,靈活運用,以實踐中檢驗為行動指南。

迷信的代價

在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迅速,新陳代謝的速度越來越快。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技術,千萬不能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否則,就會被曆史湮沒。技術,無論高低,都是一種科學,不能陷入迷信的泥潭中,從而誤入歧途。

20世紀初期,亨利·福特公司大膽引進完善的流水裝配線,生產價廉物美的T型汽車,立即風靡全美,產量遠遠超過通用汽車公司的幾倍。然而,享利·福特從此盲目迷信,不願再改進技術,固守單一車型單一黑色,長達17年不變,結果被通用汽車采用先進的技術、時髦的式樣的“切夫羅爾特”車型打敗,很快陷入了崩潰的邊緣狀況。

技術迷信常常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違反自然規律、造成技術欺騙

技術就是技術,隻能是科學的因果邏輯關係的延伸轉化,並不能想啥就是啥。例如國內外流傳很久的“水變油”的技術,一度炒得沸沸揚揚,最終被證明是偽“技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令人痛惜。

違反經濟規律,曲高和寡

例如互聯網技術誕生時,許多人過高估計了其作用,以為沾網就發財,造出了種種網絡神話,結果在市場中吃盡苦頭,賠了夫人又折兵,教訓深刻。美國施樂公司一度僅研發高檔複印機,對技術性能低下的市場嗤之以鼻,結果被對手搶占了大半市場,隻好在高中低技術領域齊頭並進,才在困境中好不容易崛起,據說花了10倍的代價。

忽視技術轉化,輕信技術作用

技術雖然重要,但光靠技術並不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就在市場中有絕對的穩操勝券的把握。其中,技術轉化往往更具有突破性,因而更具有推動性。時至今日,互聯網技術僅僅成為一種工具,但是卻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更讓許多並不研發該技術的企業大發其財,例如戴爾、沃爾瑪等傳統產業和新經濟企業的代表,等等。

過度依賴專家,失去最好時機

許多專家僅僅在自己領域是技術權威,並不能代表其他,一旦過度依賴這些專家,隻會成為輸家。比如,1942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技術專家們卻認為這項技術不成熟,要等70年代才能取代電子管,結果讓日本索尼公司捷足先登,成功將這一技術應用於收音機生產中,推出第一台便攜式晶體管收音機,很快占領了美國市場。讓美國的技術盤剝美國人的錢財,索尼可謂精明至極。

盲目模仿,元氣大傷

技術貴在創新,尤其是掌握核心技術具有相當高的難度,此時,以為盲目模仿就可以獲得一切,無異於邯鄲學步,自己不僅未將新步法學好,反而忘了從前是怎樣走路的,隻好在地上爬。甚至,當你模仿成功,往往又落後了,仍然得不償失。例如國內複印機廠商,一度模仿日本技術,由於淘汰速度過快,推出的產品已經失去了市場,慘遭失敗,早先幾家廠商如今已經花落無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