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製度:邁向理性的基石(3)(1 / 2)

例如,通用電氣總裁韋爾奇曾經拒絕在辦公室安裝電腦,他因此被認為是“電腦盲”。但是,當他一旦了解電腦上網後奇特的功能後,就不遺餘力地推動計算機知識在全公司的普及。這主要因為韋爾奇深知,在新經濟時代,一切規則都在變化,如果仍然因循守舊,隻會將企業引向深淵。

總之,時代步伐越來越快,現實迫切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製度反饋體係,麵對瞬息萬變的情況,隻有與時代一起跳動,才會生存得更好,才能通過優化的製度獲得長久的優勢。

激發員工的向心力

製度成敗關鍵是人,尤其是每位員工是否盡力,特別用製度能否激發員工的向心力。好的製度,可以激勵員工鬥誌,克服在科研、生產和銷售等各個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險阻,從而提升商業競爭力。

產品質量,要依靠製度來把關,人才使用,要依靠製度來開發。製度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發揮員工的智慧和創造力,讓這些力量彙聚成一股潮水,才能產生巨大的衝擊力,一舉飛躍。可見,隻有激發員工的向心力的製度,才能帶領企業走向成功,國內外創業者莫不如此。

諾基亞人力資源製度的一個重要方針是,“將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變成競爭的優勢”。諾基亞強調和員工是一種“夥伴”關係,就是說諾基亞不僅是一個雇主,諾基亞更是一個夥伴!即諾基亞與員工之間不僅有一個商業化的勞動合約關係,還尋求一種互相發展、互相滿意的對等機製。如此,諾基亞在員工身上投資,讓員工真正有一種“主人意識”,諾基亞也發展得十分迅速。

經營製度的製定,其目的就是“管人”,特別是將員工行為規範一致,保證在同一方向以最快效率前進。但是,“管人”不是整人,也不是一種權力賦予,而是一種協調,即能夠最大地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目標就達到了。對製度而言,它的效用是保證給大家提供一個公平效益原則,讓每一位對象都能在原則之下最大張揚個人價值。

尤其在今天,人們的精神層次越來越高,對時間和效益觀念認識得越來越深刻,過去許多陳舊觀念的束縛,必須廢除,否則,就會刺激員工產生惰性。反之,就會大大提高員工的激情和動力,企業相應大獲裨益。

韓國大宇企業破產就是很好的反麵例子。大宇騰飛在20世紀60年代,依靠政府的支持和銀行的貸款,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然而,一直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其家族式領導和墨守成規的管理模式從未改變,即使是在許多專家呼籲下,該集團仍以“大”自“大”,最後終於“大”倒閉。許多人認為大宇並非沒有一流的員工,隻是因為這些員工被大宇之“大”禁錮,難以產生實際效果。據說,在大宇,因為“資曆”製度,即使你有真才實學,也得靠熬年頭才能一點一點往上爬,許多人到別的地方熬到總經理了,而在大宇可能至多是一個課長。

製度不僅要重視員工的參與意識,還要落實到任何崗位,即讓每一粒沙子都變成金子。員工是製度的最大實踐者,比誰都有發言權,創業者要關心和培養一切員工,才會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在製度麵前,每一位員工都是“創造者”,而非“死機器”,不是“被壓迫者”,而是“被尊重者”。製度最大的威力來源於員工的信任,而非本身的權力。這才是製度存在的真正意義,即:製度是員工的行動指南,得到員工一致讚同,並在實踐中被擁護和推行。

國際上許多大公司,推行IIP製度,即建立對人進行投資的項目製度。例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等等。這種製度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對員工進行績效評估,另一個是發掘員工的潛力,即潛力評估。西門子公司的潛力評估就是發現員工需要哪一方麵的技能,其特長在哪裏,應該達到怎樣的水平,然後根據綜合判斷,為員工製定個人發展的計劃。這在惠普公司又叫為員工提供一張“成長地圖”,讓所有員工清楚自己的優勢,也敏銳地觀察自己的不足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員工對製度的不適應,在於製度與員工的遊離,這需要將製度融化在日常規則中,而非產生一種壓力去進行硬性推廣。隻有讓製度成為員工生活中的一部分,製度的負麵效應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必須看到,製度是一種內在權責分配,而且是最普遍意義的分配,是對利益的一種助動力量。讓員工看到製度與個人利益的切身關聯,往往更具有說服力和推進力。同時,也隻有將普遍利益最大化,製度才能激發企業內部的無限向心力,產生難以置信的重大效果。

縱觀20世紀一百年中一直成功的企業,或取得突出成就的企業,它們製度上的成功無不得益於這一點做得相當出色。IBM完善的服務理念、惠普對員工的絕對信任理念、通用汽車“會員決策”,等等,都是最優秀的實踐楷模。像戴爾公司創立開始,就想到了“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於強烈的責任心”,於是獲得了令人驚異的成功。實際上,每一製度都是一種責任心。

讓死也能還生

製度,許多人製訂下來後,往往變成一堆死規則,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甚至還會起到相反作用。這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不懂得製度的作用並不在製定上麵,往往在條條框框上白費力氣,以至得不償失,讓製度變成束縛員工和企業的腳鐐和手銬。這是最大的悲哀,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