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製度在執行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幾個方麵,主要探討製度效果需要在哪些地方重點下工夫。
注意懲罰手段的配合
有製度就要有獎懲,有紀律就必須要遵守,獎勵是人人高興的事,但製度的建立往往是不防“君子”防“小人”,故不可在懲罰上掉以輕心。否則,徒有嚴格的製度卻缺乏相應處罰手段的配合,無異於有弓無箭,至多能嚇唬一下幾個驚弓之鳥。凡是違反製度的行為,從性質上都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也許嚴重程度不同,但要懲前毖後,需要從嚴重方麵多加考慮。懲罰的嚴厲有兩方麵作用;一是可以殺一儆百,讓製度的威懾性充分顯明;一是可以增加對獎勵的指導作用,讓獎勵也同時變得更為有效。如此,獎懲保證了製度邁入理性軌道,人們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準則,一個良性循環的大環境秩序就出現在眼前。
某公司生產出次品,將其降價處理,結果,次品率高達6%,雖不太高,可也造成了不小經濟損失。後來,公司換了一位總經理,認為總是降價處理次品是不行的,會助長職工不注重質量的錯誤思想。他對人們說:“讓我們別再搞這樣的降價處理了。”然而,他的話絲毫不起作用,於是總經理生氣了,他來到車間,在那裏整整幹了兩天,幹什麼呢?他卷起袖子,掂著一把切肉刀將堆在那裏的次品全部剁成了碎片。說來也怪,在這個幾千人的生產工廠裏出現了奇跡:不到幾星期時間,次品率由6%降到1%,再也沒有回升過。
無獨有偶,1984年,海爾總裁張瑞敏麵對76台不合格冰箱,他掄起了鐵錘。當時,有不少人勸他可以“處理”掉這些不合格冰箱,他考慮了更多,從此,海爾樹立了“質量”意識。
沒有條條框框
製度,從整體上說,就是經營行為的規範和準則,它要求具體和明確的行為指向,反對一切空洞的說教。製度本身是經營原則在各個環節的體現,並非原則本身。對員工來說,製度不是思想包袱,而是行為指南,乃至工作規範手冊,可以讓自己的行為點點滴滴融入經營行為中。製度的根本在於責任,維護的是普遍利益,人們隻有在製度約束下,才能獲得相應利益,否則,隻會破壞,所以隻有將製度落實到每一位員工每一個崗位上,才會產生相應作用。
條條框框不僅僅是一堆虛偽的理論堆砌,而且往往是官僚主義的根源,讓製度成為“踢皮球”者的擋箭牌。美國著名企業家和企業管理顧問比爾·麥高恩,其管理原則就是決不容忍那些呆板的條條框框存在。有一次,他聽說主管下的公司有人在起草一本《人事管理手冊》,於是便闖進公司問人們有沒有這回事,有關人員回答說:“有。”並陳述一個公司,沒有業務職銜、招聘標準和申請工作表之類的東西是不行的。麥高恩聽了以後說道:“調查一下這是誰幹的,開除他!”後來雖沒有人被開除,其意圖卻貫徹下去了。
注意監控的作用
製度是規定經營行為的標準,許多公司管理能夠到位,就因為製度完善以及能夠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對製度而言,製定比較嚴謹細化的標準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得到很好執行,卻又難上加難。為了保證製度的貫徹落實,創業者需要加強監控作用,強化人們對製度的認知由被動遵守演化成一種自覺行為,到這個時刻,製度才最能夠達到目的和發揮作用。
例如肯德基用“神秘顧客”監督分店的招術就十分具有作用。肯德基跨全球6、70個國家,其分店上萬家,雖然連所有的經營方法都寫在製度裏,幾點開關燈,進入餐廳先開哪個燈,後開哪個燈,在操作手冊裏都有規定,但如何保證下屬執行呢。於是,肯德基雇傭、培訓了一批人,讓他們佯裝顧客,秘密潛入店內進行檢查評分。這些人來無影去無蹤,沒有時間規律,讓員工時時感受到壓力,絲毫不敢懈怠。
注意時間及效果
任何製度的產生都有其背景,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密切有關,因而具有時間性。時間不僅影響實施效果,也是很重要的成本因素,規模越大,把握時間的能力就要越強,否則,將會危及生存。任何時刻,必須圍繞和滿足經營的需要,製度才具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而製度更具有時效性,隨實際情況不斷變更和完善,並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讓製度建立在一個較為合理,科學的基礎上。
國外許多公司十分推崇管理人員實施轉悠製度,就是領導人員走出辦公室,不僅以身作則,常年在外巡視,而且嚴格要求手下的小頭頭們也走出辦公室,到基層去辦公。有的公司還對分部經理提出許多具體要求,例如轉悠的次數,對手下人員了解的程度。一位負責人就曾幹過這樣一件事:一名經理在某部門呆了6年,仍不能全部說出手下人員的姓名,立即被炒了魷魚。由此可見,製度的時效性被人們多麼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