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許多創業者往往就是靠某種精神由一無所有走向人生巔峰。精神就是力量,創業者最原始的資本常常不是金錢,乃至體力,而是一種精神動力。關於這一點,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概括了成功創業者的四條共同特性,其中有三條內容是關於精神方麵,即拚搏精神、忍耐精神、堅毅精神。精利將個人自我價值張揚到極致,成為經營者致勝秘訣,這是我們普遍看到的現象。
透視創業經營中的佼佼者,無不必備各種不可阻擋的精神,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精神讓創業征程一片陽光燦爛。另一方麵,許多失敗者正由於在人生觀、處世觀、情操、情商和信念上存在欠缺,難以將自己推進到更高層麵,與成功總是無緣。即一句話:擁有一流的精神,創業者也就站在了成功的起點,否則,就會在失敗的泥潭中淹沒。精神,可以說算是經營者邁入成功大門的通行證。
對創業者來說,人生觀決定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觀,都會在經營精神上極大地體現。例如,一個經營者擁有積極的人生觀,他就會經常與別人交流,與外界保持和諧溝通,從而達到天地合一的至高境界。成功者總是為明天而活,他所做的一切全部是一種投資,特別是對自己人生的最大投入。這種投入,常常是自己體力、腦力、勞力的最大消耗,乃至貢獻一生的精力和生命,而永不停息。
從某種意義上看,創業者在今天播種,他最大的理想是關注未來的收獲。未來是無限的,經營者因此心胸無限開闊,他總在希望中為他人和社會造福。在這一點上,經營者仿佛是上帝的使者,更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將光明的火種帶在了人間。確實,在現實環境中,創業者的理想經營跟實際情形格格不入,這時候,人生觀就派到最重要的關頭了。無論經營大小,成敗之數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境界如何。
種瓜得瓜的涵義
前人說過,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經營亦如此,必須靠自己全身心打拚才有出路。創業者經營成敗的係數決定在自己手裏,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辛勤就會存在一分回報。一旦經營失敗,創業者隻有從自身找原因以外,誰也不能怪。
創業過程就是準備付出的過程,歸根結底需要一種放眼未來的責任感,你時時刻刻明白眼下的努力對未來產生什麼結果。我們在潛意識中必須擁有對社會極其強烈的責任感,一個經營者的具體決策高度,總與其責任感成正比。沒有付出,就沒有獲得。
事實上,曆史上凡是大成功者無不具備對社會的奉獻精神。因為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創業者不管付出多少都不計較,於是常常贏得超常的成就。
積極的人生態度
這是一種內在因素與社會因素相互交叉影響產生的一種效應。思科總裁錢伯斯,不但在互聯網基礎設施方麵頗有建樹,而且扮演了互聯網產業政治家的角色。他常常出入白宮,並頻繁會見各國政要,不遺餘力地推銷網絡經濟新觀念,以至許多人戲稱他為“因特網先生”和“因特網首席推銷員。”錢伯斯天生有誦讀困難症,當一個小女孩在一次員工聚會上為自己的口吃而害羞流淚時,他當著眾人的麵安慰了她,並說出自己也曾得過這種病。當時,許多小孩總是嘲笑錢伯斯,而錢伯斯以頑強的精神予以回擊。這已經成為錢伯斯的標誌,許多人都承認錢伯斯是世界上最努力的人。
熱愛自己的工作
一位富豪回答成功的第一要點是什麼時說道:“一心一意為工作賣力,每星期做足七天,永不準備退體。”這可能讓不少人詫異,人們越來越不願努力,總是將生活的壓力尤其工作壓力誇大,不料卻正是導致失敗的根子。確實,這正是現代人的通病。
一切成功者無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不管出於主觀動機還是客觀壓力,這都給他們種下了成功的種子。李嘉誠回憶當打工仔的經曆時講自己一天工作18小時,雖然比別人付出不少,對以後卻收獲頗大。這份收獲就是他20歲就擁有自己的企業,經過幾十年努力,成為全世界響當當的超極富豪。
不妨看看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這位沒進過校門的送報童,居然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取得了讓人詫異的成績。愛迪生天天在他的實驗室裏辛苦工作十幾個鍾頭,幾乎不出門,然而,他絲毫不以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都很快樂。”